張春曉
如果你身體出現異常狀況,例如,微咳不止、失眠頭暈,或發現皮膚有腫斑、某部位隱隱作痛,或心情低落、精神不集中、脾氣暴躁……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不太在意,提醒自己多些休息?還是立刻上網搜索,為自己「診病」?又如,你的孩子與其他孩子相比似乎發育遲緩,或好動貪玩,你會不會焦慮不安,到處求醫問藥?據媒體披露,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患上「網絡疑病症」,對自身或家人的健康過度焦慮,搜羅大量醫學資訊,不但看病次數頻繁, 而且即使醫生診斷沒有嚴重疾病,仍然心有疑慮,要求進一步檢查和確認。
網絡醫療百路通 「自學成才」生疑病
「疑病症(Hypochondria)」,又稱「健康焦慮症(Health Anxiety)」,其實並不陌生,是醫學上早有診斷的精神科疾病。患者經常擔憂自己患有尚未被診斷出的嚴重疾病,即使檢查結果排除患病可能性,也繼續被疑慮的想法纏繞,是長期性對健康問題過度焦慮。互聯網對醫學知識的普及,雖然給大眾帶來很多便利,大幅度提高健康意識,但同時也助長了健康焦慮症的蔓延,引發出新型的「網絡疑病症(Cyberchondria)」。在網絡搜索的快遞下,網民以為醫學可以無師自通,稍有症狀就上網「調查研究」,去看醫生時已自成「專家」。網絡上五花八門的醫療資訊,無形中也導致很多病人對醫生的診斷意見缺乏信賴,即使醫生認為病症無大礙,仍會要求再約診,作進一步檢查﹔有人甚至疑病成癮,排除了一種疾病的可能,又擔心會不會是另一種疾病。
醫療機構不堪重負
網絡疑病的興起,給醫療機構增加了嚴重的負荷。最近,倫敦帝國學院和國王學院聯合召開記者發佈會,公佈調查結果,揭示網絡疑病症每年耗費英國醫療體系五千六百萬英鎊。過去,英國人去診所看病的頻率平均一年四次,但近年已升至一年七次,病人要求覆診、轉往醫院進一步檢查,或轉介專家確診的次數不斷升高。研究人員將這些現象歸咎於網絡疑病症,認為目前英國上診所看病的人當中, 每五人中就有一人患有「不正常的健康焦慮」。倫敦帝國學院社區精神病科教授泰勒 (Peter Tyrer) 說,現在有些人去看家庭醫生時,甚至會攜帶一疊從網絡下載的病症資訊,家庭醫生五分鐘的看診時間,有一大部分要花在「閱讀學習」上﹔英國知名度很高的家庭醫生Dr Kanneganti舉例說,他的一位女病人來看病時,居然陳列出14種可能患上的疾病,而全部都是從Google上搜索來的。可見健康焦慮給英國診所帶來極大壓力,很多醫生變得超負荷工作。
網絡疑病 你是否中招?
每個人基本上都會有健康方面的疑慮,上網查詢也很平常。那麼怎樣估測自己是否有網絡疑病症呢?紐約州精神病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提供了以下幾項自我評估:1)是否每天上網查詢疾病1-3小時﹔2)是否擔心自己患有多種疾病﹔3)最擔憂的時候,會否一天內上網查詢3-4次﹔4)讀到網上的病類描述時,會否更加焦慮﹔5)自身的健康狀況是否持續穩定。研究人員指出, 有網絡疑病的患者很可能平均每天「上網看病」超過兩小時,或擔憂患病的病種超過兩種之多﹔而且上網次數頻繁,越查詢越焦慮,不能罷手,而事實上自身健康狀況卻持續穩定,並未經歷重大變化。
大多數人的網絡疑病症狀輕微,但如嚴重到屬於精神疾病的範圍,則應按美國精神學會制定的診斷標準確診為宜。例如,被患上嚴重疾病的想法纏繞超過六個月,疑病症狀甚至影響個人社交、工作和日常生活,就可能需要精神科的診斷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