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
文/林奇恩醫生
很多人都認為,病人、老人和兒童服用補品越多對健康越有益。其實,無論是健康養生還是病人療養,或者是兒童養護,都不是服用越多補品越好。
◎小兒
對體質虛弱或患營養不良的孩子來說,針對性地服些補品很有必要。如果孩子很健康,而家長濫給孩子吃補品,不僅對身體無益,還會招致不良後果。服用補藥如同補衣一樣,新的衣服無故打上補丁就多餘了,還會損壞衣服的整體效果。
維生素可以強身健體,但把它當作補藥給孩子吃,這種做法也是錯誤的。孩子長時間服用維生素,會使體內各種維生素失衡。例如,孩子長時間服用維生素C,可引起依賴性,同時還會降低體內白血球含量。服用維生素A、D(包括魚肝油)100-600萬國際單位,就會急性中毒,出現噁心、嘔吐、嗜睡、前囪隆起等顱內壓增高症狀;長時間服用可引起慢性中毒,出現四肢骨頭及關節痛,毛髮變稀、突眼、腦脊液壓力增高等症狀。此外,孩子每日服用維生素D,不可超過3-4萬國際單位,否則會出現中毒症狀,損害器官;急性中毒會損壞腎臟,出現腎功能衰竭的症狀;中毒後會造成骨質變化,使骨骼疏鬆化,因而容易骨折;另外,還會出現食慾不振、噁心嘔吐、口渴、全身乏力、多尿等不良反應。
有的家長認為中藥補身子安全,實際上這種補法並不安全。亂用具有補益作用的中藥,同樣會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如不合理地應用鹿茸,會引起發熱、鼻出血、牙齦出血等症狀;濫用珍珠粉會出現畏寒怕冷、口淡無味等症狀;人參過量會引起胃部脹悶、食欲減退等症狀。
◎老年人
由於各個組織和器官的功能減退,老年人會表現出體力減弱,抗病力低下,聽力、視力減退,髮白脫髮,健忘失眠,食少畏寒等生理現象;也有許多老年人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老年病。因此,老年人適當服用一些滋補品,確實可以幫助增強體質、延緩衰老和防治疾病,但並不是服用補品越多越好。
老年人進補時,應當區分兩種情況,一種是身體衰弱、有慢性病;一種是無病養身的進補。因病而補又需根據病情施補,弄清究竟是氣虛、血虛還是陰虛、陽虛。若氣虛,可選用補氣藥,如人參、黨參、黃芪、山藥等;若血虛,則選用補血的當歸、阿膠、熟地、首烏、枸杞、龍眼、動物肝等;若陰虛,可選用補陰藥,如玉竹、麥冬、冬蟲草、女貞子、山萸肉、百合、梨、鴨肉、蜂蜜等;若陽虛,多選用補陽藥,如鹿茸、紫河車、肉蓯蓉、淫羊藿、補骨脂、核挑、羊肉等。清代名醫余聽鴻深諳攻補之道,他說:「見病不可亂補,一回誤補,十回不復,服藥者何不慎乎。」
無病養身的滋補,應根據自身體質、年齡、性別、生活環境和氣候等情況,選擇合適的滋補品。從時間和氣候上來說,春天氣候轉暖,宜用平補之劑,目的是協助人體正氣之生發,可選用紅參、別直參、生曬參、太子參、黨參等,補益元氣,但用量不宜太大;夏季氣候炎熱,宜用清補劑,可選用玉竹、綠豆、百合、蓮子等;秋天風物乾燥,以滋養為主,可選用黨參、茯苓、生地、天冬、麥冬、沙參、蓮藕、香蕉、銀耳等;冬天氣候寒冷,人體熱量消耗大,宜用溫補,可選用人參、西洋參、枸杞子、何首烏、附子、杜仲、肉蓯蓉、冬蟲草、核桃、龍眼、大棗、銀耳、鹿肉、羊肉等。
補藥畢竟不是食物,不能常吃,就是醫食兼用的藥用食物,也不是吃多就好。物極必反,亂用補藥,不僅起不到應有的進補效果,反而會招致疾病,不利於身體的健康。所以,對症服藥才能補之有效,養之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