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遊子情: (鄉土濃情) 爆竹迎春

2016年2月
文/紀葉

 

 

幾萬頭的鞭炮、震耳欲聾的響聲、地上厚厚的紅紙屑,渲染著過年的氣氛和熱鬧。春節是華人一年中最重視的節日,那是團聚的時刻,也是歡慶的日子,而爆竹更是過年喜氣的催化劑。

 

 

 

 

 

 

 

 

◎爆竹聲此起彼落

 

 

今天,已經很難想像幾十年前過春節的模樣。那時候,家裡沒有電視、沒有網絡,也沒有豐富的物質。當然,就是燃放爆竹,也不是今天的規模和氣勢,但還是喜歡聽到此起彼落的爆竹聲,更愛看到漫天彩花、煙霧彌漫的情景。

 

 

當年經濟條件不好,幾乎聽不到連鞭炮,更別說花炮了,最多的是小鞭炮,二踢腳(雙響爆竹)也是比較傳統和常見的,還有一種矮矮粗粗的,稱為「麻雷子」鞭炮,響聲巨大。

 

 

曾見過春節社火(農村傳統慶祝春節方式)在遊行隊伍前頭,幾個棒小夥子邊走邊用手放二踢腳,當時覺得他們是威武的英雄,羨慕得不得了。大年初一,大家都急於去搶頭炮,天剛亮,已經可以聽到這裡「叭」一聲,那裡「啪」一響,天色越亮、響聲越多。

 

 

 

 

 

 

 

 

◎小鞭炮一一數過

 

 

那時的鞭炮,基本是100頭、200頭……最多1000頭,爸爸通常會買四包100頭的小鞭炮。年近歲晚,院子裡已經陸陸續續響起爆竹聲,爸爸就會給我和哥哥分一人一包小鞭炮,我們如獲至寶似地將它全拆開來,一個一個地數,然後,急不可待捏了幾個,便跑到外面,自豪地加入燃放的隊伍。很快,又跑回家,再數幾個,再出去,媽媽笑我們是猴子身上放不住虱子。

 

 

熬不到過年,鞭炮一定放完了。來到大年三十晚,吃過年夜飯,爸爸笑咪咪地拿出另外兩包鞭炮來,哥弟倆自然喜不自禁、三呼萬歲,隨即又拆開來,再次出征,樂此不疲、樂在其中。◎新棉襖燒穿小洞過年,一定有新棉襖。

 

 

有一年,穿上新棉襖的我,數了10個小鞭炮,點著馬糞紙(用以包鞭炮的粗紙),喜孜孜地跑到外面玩,不消一會就放完了,我自以為機靈地將熄了火的馬糞紙藏到兜裡(留著下次用),然後興高采烈的回家去。咦,怎麼身上有糊味兒?這才發現新棉襖燒了個洞,原來馬糞紙沒完全熄滅,慢慢燒過布,燃著了棉花。還好,因為過年,所以逃過一頓打。

 

 

隔壁有個膽小女生,她有鞭炮,手上也拿著點火的捻子,可是她不敢點,於是,我就自告奮勇地幫她一把──用她的捻子,點著她的鞭炮。她遠遠地躲著、緊緊地捂住耳朵,鞭炮響了,她開心地笑,而我笑得比她更開心。

 

 

 

 

 

 

 

◎爐邊烤受潮鞭炮

 

 

鞭炮雖不多,也不經常放,但總是捨不得一下子放完它,結果,放久了的鞭炮受潮!聰明的哥哥會把潮了的鞭炮,放在爐子邊烤(那時用的蜂窩煤爐子,暗火、溫度很低),由於需要相當長的烤時,捺不住性子的我們便跑到外邊去玩。誰知烤的時間久了,鞭炮耐不住熱,發起「脾氣」,噼里啪啦地響了起來。帶著鑰匙的我跑得沒了影兒,來到家門卻進不去的哥哥,卻急得直跺腳,猛喊我的名字……等我回來開門一看,只剩幾個「倖存者」,不用說,都被哥哥據為己有,而我還挨了他一拳呢!

 

 

◎放鞭炮昔日情懷

 

 

過年放鞭炮是一個喜慶的傳統、象徵和文化。曾有一段時期,過年禁放鞭炮,說是為了防制污染和火災,也許都有道理,但總覺得新春少了點兒什麼。再後來,又解禁了,而且可以肆無忌憚地放,但不知怎的,已覺得沒甚意思,反而懷念那些吝嗇地、逐一數小鞭炮過年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