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新聞評論: 英歐關係:妥協還是「分手」?

2016年3月
文/林夕心

 

 

2015年11月,英國首相卡梅倫發表演講,就英國是否繼續留在歐盟的問題提出四個條件:在歐洲單一貨幣市場保護英國及其他非歐元會員國的權益;制定明確目標減少繁文縟節,提高競爭力;加强歐盟各會員國國會地位,英國不參與更進一步的歐盟集成;限制歐盟移民就業的福利。其中最核心的要求,便是保持英國的一些領域在歐盟具有領先地位,以及更大的獨立性。

 

 

 

 

 

 

 

◎英歐關係的「前世今生」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丘吉爾曾說:「我們和歐洲在一起,但從不屬『歐洲』。」英國骨子裡那種「驕傲獨立」的個性時至今日仍是棱角分明。從向歐洲大陸靠攏時的猶豫不決;到撒切爾夫人與梅杰時期,一波三折、停滯不前的英歐關係;再到被英國民衆的「疑歐情緒」摧毀的「結束英國的孤立並擔當歐洲的領導者」的言論;外加英國與歐盟在伊拉克戰爭問題中立場的分歧,一次又一次拖住了英國與歐洲大陸融合的腳步。所謂屋漏偏逢連夜雨,此次脫歐的爭議對於經歷過債務危機、難民問題,已經在風雨中搖搖欲墜的「英歐」關係無疑是雪上加霜。

 

 

 

 

 

 

 

 

◎一場智慧的博弈

 

 

與其說這是一場賭博,不如說是一場博弈。英國不是絕對的贏家:近些年來,歐盟內部也發生著微妙的變化,德國在歐洲最大經濟體的地位和歐盟危機時擺出的「出資人」的姿態,使其在歐盟中穩中有升,而英國一向不夠積極的態度把自己推向了英、法、德三國主導格局的邊緣。雖然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並且在其他國際組織和機構中都佔有一席之位,英國的地位看似穩定,但是它作為「歐洲核心」的理想化狀態恐怕並沒有那麼容易。若不借助歐盟的力量,在處理國際問題時,難免會力不從心:如今,對於國際安全事務問題,各國以美國馬首是瞻;經濟領域,以金磚國家為主要驅動力,再加上G7已被G20所替代,英國逐漸失去了在國際大環境下的絕對發言權。另一方面,德、法、英苦苦支撑終於出現黎明曙光的歐洲經濟,仰仗於英歐之間貿易及投資間的相互依賴性。一旦歐盟從這次危機中完全復甦,它仍然是世界經濟體中不可忽視的力量,這對英國來說,有利無害。同樣,一味堅持原則,拒絕改變的歐盟也不會是這場博弈的贏家:英國不離開歐盟,對德法的過度發展和權力的集中可以起到一種很好的制約平衡作用,一個健康發展的團體,需要一種穩定制衡的關係;從經濟角度而言,英歐之間貿易及投資間的相互依賴性也是歐盟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所以脫歐,是雙輸;而雙贏,需要智慧。

 

 

 

 

 

 

 

 

◎責任擔當的選擇

 

 

曼德拉對於自由的定義是:自由,不僅僅意味著擺脫自身的枷鎖,還意味著以一種尊重並增加他人自由的方式生活。卡梅倫冒著失去蘇格蘭的危險提出改革條件,但言辭中可以感受到他以退出歐盟作為慘重代價,想換取更利於英國國家個體自由發展的歐盟共識,這本無可厚非。但對於對限制歐盟移民就業福利的堅持,觸碰了其他會員國底線,被認為是對歐盟其他國家公民的歧視性對待,違反了歐盟原則中「多元、無歧視、包容、公正、團結及男女平等的社會」這一基本原則。

 

 

歷史的車輪一直在前進,類似的劇情在世界各個不同的地方上演著:烏克蘭同時面對俄羅斯和歐盟的糾結;台灣獨與統的辯論等。無論什麼問題,有原則或保護自己國家與群體的利益都無可厚非。但身處同一世界,我們每個個體處在不同的機構與團體中,若「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共識是很難達成的。緬甸非暴力提倡民主政治家昂山素姬曾說:「今天對地球最大的威脅不是來自那些最貧窮的國家經濟上的貧窮落後,而是由於在這些地區那些可以調和不同宗教、種族和政治爭端的原則和實踐方法,以及人類偉大願望被漠視、壓制或歪曲。」在這場驚險的博弈中,願雙方都可以承擔起更多自己的責任與對這個世界的義務;願這樣的擔當為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平衡發展開一條穩行高處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