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
在中國文化的傳承下,孝親和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國千古文明的珍貴遺產。在現代的小家庭架構下,大多數是父母、孩兒兩代生活在一起,相形之下老人獨居的情況愈加普遍。際此文化傳統逐漸轉變的契機,不妨重思今日海外華人該如何教導在西方文化洗禮下的新一代去尊老敬老。
◎人人皆被尊重
西方社會高舉人權,人人皆被尊重。讓年輕人明白人生總要經過幼年、少年、青年、壯年、老年五個階段,衰老是自然規律,誰也不可避免。人人都會有衰殘的一天,眼會花、耳會聾、牙會落、髮會禿、背會駝,外表的確難看了,還伴著話語多、邊講邊忘、前句不接後句、動作遲鈍、行路艱難,但是每個人的尊嚴卻不因衰殘的外表而失卻,每個年紀的人都是受尊重的。
◎前人艱苦經營
常言道:「沒有前輩們辛勤的耕耘,就沒有幸福的今天」,老人為我們締造了幸福的今天。若沒有他們艱苦的經營、專心的研究、獨到的創意、努力的耕耘,就沒有今天的進步。當年的開墾者、勞動者雖然不能再像昔日那樣活力盎然,但他們對社會作出的貢獻,無論是大或小,都是值得尊敬、愛戴的。
◎身教勝於言教
父母教導孩子「尊敬老人」不能只停留在言語階段,必須配合實際行動,因為行動就是最好的教育,這樣,便能為孩子樹立榜樣。很多父母教導孩子要孝敬老人,但平時在家中卻對老人多番挑剔。家長不尊敬老人的行為,會為孩子所效仿。有的家長,表面上對老人恭敬有禮,背後卻經常批評老人的言行,又怎能期望孩子會尊敬老人和自己呢?
◎關心生活瑣事
尊敬不獨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關心的行動。生活在海外的老人家,常會遭遇語言和文化的障礙,不妨鼓勵孩子多與長輩溝通,一方面可使孩子從小有學習中文的機會,另方面可為老人家提供語言及生活上的協助,如把新聞大事相告,平日伴陪長輩外出,又可悉心指導他們使用新款的電器用品,在生活瑣事上加以援手。
◎真心真意對待
單為了責任而照顧老人,是很難堅持到底的。待人以真以誠,發自內心的關懷和忍耐,是內在德性的培養。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源於心誠的關愛,不獨受惠者能領會,在旁的孩子更會注意到和感受到,耳濡目染,如此即讓孩子上了美好的一課。
◎在世得福長壽
聖經中也記載神所頒佈的十誡中,後六條是教人做人處世的道理,其中「孝敬父母」為首條。在十誡中,神將尊敬老人,也就是孝敬父母和敬畏神的命令並列。此外也提到「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以弗所書》六章2節),足見神對敬老和行孝的重視,並且應許把福與壽賜給敬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