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專題: (社論) 老者志壯縱橫 身心泰然安歇

20123

 

隨著西歐和亞洲先進國家人口普遍老化,老人安居、退休、醫療等都是重要的社會議題。雖然社會普遍肯定老年人過去為國家、社會作出貢獻,但基於種種因素,長者往往未能夠享有相對合理的經濟回報。尤有甚者,政府在財政拮据時,竟向老弱無依的弱勢社群開刀,削減老人福利,導致晚年生活更形艱辛。

 

英國政府在以下三方面的老人政策失之交臂:()對私營退休金計劃監管不力,投資回報不足導致很多人的退休美夢成泡影。()對老人家的醫療保障成效不大,眼見在耄耋之年的病人受疾病疼痛的煎熬,卻仍要排隊等候長長的候診預約期。()給予長者的生活津貼,往往追不上物價指數,倘若老人家沒有積蓄或兒女照料,生活必然潦倒坎坷。

 

英國有很多獨居老人在孤單中以貓狗為伴,渡其餘生。死後把遺產都送到寵物或慈善團體。正反映了傳統家庭單位觀念的瓦解。青年人18歲便搬離家自立,跑到老遠的地方工作,一年回家探親的次數還屈指可數。兩代不僅在思想上有代溝,連身體距離亦如是,各在天一隅。

 

有人笑謔中華文化中的「孔」把所有包袱都推到兒子背上,「孟」則把兒子抬得最高。雖是借題發揮之談,亦不能否認傳統華人的「孝」是兒子揹著老子,多麼盼望養兒防老,積穀防饑。無疑孔子重仁,孟子重義,孝亦仁亦義矣。

 

基督信仰固然重視孝道,十誡中有「孝敬父母」之條。然而基督教的基礎卻在「愛」,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可說與「愛」相輔相成。而只有神的愛,超越人倫,歷世不衰。

 

年在桑榆間,人貴乎把自己的位份看得合宜,知所進退。可以扶掖新一代,也可再創新高峰。英國近代神學家威廉‧巴克萊曾說:「人要準備明天仍活著,也要準備明天便離世。」如此,人便不會迂腐執著,反而可以積極而樂觀地面對每一天。既然如此,年紀並非人生抉擇的重要考慮。老驥伏櫪,可以志在千里,也可處之泰然;可以縱橫馳騁,也可安歇水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