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
文/陸思齊
一直以來,各國都以國民生產總值來衡量國家的成功和繁榮,但這個觀念正開始改變。在2011年,聯合國發表了一份幸福指數報告。報告嘗試從多方面了解人們對幸福的感覺和看法。本文試從這份報告中錄取數點與大家分享。
很多人認為收入高,人自然快樂。雖然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正確,其實這推論也有根據的。一般來說,收入較高的國家,他們的國民幸福指數也較高。不過,收入愈上升,並不代表人變得更幸福。以德國為例,她的人均收入比20年前上升了不少,但快樂指數卻跟當年大致相同,於是報告提出了「相對收入」的概念,簡而言之,就是快樂程度不單受自己的收入所影響,也和身邊的人的收入有關。不同地方的人,比較的方式也有異。例如:中國偏遠地區的農民會跟同村的人比較,而先進國家的人則表示大多跟同事比較。報告亦顯示,愈喜歡比較收入的人,對生活的滿意程度亦愈低。
為了證實這種說法,特作了一個「相對財富」的調查,即邀請人將自己的收入跟同事、朋友、鄰居等作比較,而得出「相對財富」。結果顯示「相對財富」對人的生活滿意程度有相當大的影響,而在先進的國家,它對社會整體的影響力也較大。根據貝奇‧史蒂文森(Betsey Stevenson)和吉斯丁‧澳爾弗斯(Justin Wolfers)近期的報告顯示,從宏觀的經濟角度來看,國家整體經濟的增長會令個人更加快樂。
除了收入外,工作滿足度也是幸福指數重要的因素。工作對個人的重要性,在於它能令人有被需要的感覺,也令人可以證明自己有能力作出貢獻。過往,很多人認為好工作就是高收入、低工時,但這種理論正受到質疑。誠然,報告顯示收入和工作滿足感有最大的關連,不過工時靈活程度、升遷機會、工作穩定性和趣味性、工作自主程度等也是重要的指標。報告內還說,失業帶來和喪親或離異相等的痛苦。失去工作最惱人的地方,不在於失去收入,而在於失業的同時,亦令人失去社會地位、自尊、工作的社交圈子等等。報告還提到退休後的影響:教育程度較高的退休人士生活得比前開心,相反,教育程育較低的人不但在職時滿足度較低,一般來說退休後的生活還會比前更不快樂。
另外,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也是幸福指數中重要的指標。人的互信和幸福感是息息相關的,而不同關係呈現不同的重要性。以加拿大為例,在多種關係的互信中,以鄰舍之間的互信最為要緊,其次順序為對警察的信任、對陌生人、同事間的信任。有些國家如美國和英國,人民的互信程度會隨時間而下降;有些國家如丹麥和意大利,其人民互信程度則上升。這有助了解為何英美兩國的幸福度沒有上升,但很多中歐國家的幸福度則有所增長。很多人認為美國以人際關係、收入平等作為經濟增長的代價,所以經濟增長,幸福度卻停步不前。自由和平等也是社會資本裏重要的一環。在1990年,最不快樂的國家都是來自前蘇聯地區。這樣使用數據未免有以偏概全之嫌,但也可作為參考。平等對幸福度有正面的影響,原因有二:其一,同等的金錢對低收入人士比富有人士的影響為大,舉例,同樣得到一百塊錢,低收入人士會喜出望外,富有人士則會不以為然,所以可以設想一個經濟平等的社會會比較快樂;其二,平等減少不同階級的摩擦,令社會更加和諧。
報告內還有多方面的分析,篇幅所限筆者實在未能一一列舉出來。但單就這短短一個報告,就足以叫我們重新思考幸福及快樂的定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