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專題: 快樂相對論

20127
文/黃偉雯

 

歐債危機導致全歐人民生活艱難,居英僑胞在經濟衰退中亦唉聲嘆氣。政府減債削赤、緊縮開支、企業大幅裁員、失業颷升。民眾必須節衣縮食熬此難關,很多人因而怏怏不樂,愁眉苦面。

 

人受著什麼因素影響,才會覺得快樂或不快樂呢?若以社會經濟發展角度衡量,學者提出幾個因素──

 

1.經濟因素:個人收入與消費對比,收入愈高,消費力愈大,會帶來快樂。

2.環境因素:在一個環境優美、寧靜舒適、交通便利的地區生活,會較快樂。

3.生理因素:身體健康正常的人,一般會比患上殘疾的人快樂。

4.精神因素:一個精神舒暢的人比一個情緒抑鬱的人更快樂。

5.職場因素:在工作中遭受不公平待遇,或擔心隨時失業,會產生不快之感;一份穩定而有晉升機會的工作,則帶來滿足和快樂。

6.社會因素:在種族歧視、犯罪率高、離婚率高的社會中生活,會令人不快。

7.政治因素:一個政治穩定,有選舉和言論自由的社會,會為人民帶來快樂。

 

這些因素構成國民幸福總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的指標。

 

筆者認為還有一個時間性的相對因素,會影響一個人快樂或不快樂,意思是以現時情況與從前情況比較衡量。以現今歐債為例,比如國民從每週三百鎊消費縮減到二百鎊,心理上必然叫苦;相反,如果從每週一百鎊增長到二百鎊消費,同是二百鎊,心理上卻必然高興。事實上,與很多落後貧窮國家相比,英國現時國民生活仍是相當富裕的,只不過是相對性地比以前貧窮罷了。問題是過慣了揮霍生活,有誰願意勒緊肚皮呢?上述多個因素,其實都有它們的相對性。無論是經濟、環境、生理、精神、職場、社會、政治等等,在不同時間都有變異可能。故此,人以現世事物追求快樂,也就會起伏不定,並且非常短暫。既然現世如此變幻莫測,怎能有真正的快樂呢?

 

民眾以消費追求快樂,就會像現時被經濟低迷弄得愁雲慘霧。就算經濟富裕,以購物追求快感,也很易變成購物狂。多少僑胞離鄉別井,千方百計投奔西方,以環境追求快樂,當幻夢破碎便怨天尤人。以健康追求快樂,年老力衰機能退化便了無生趣。以為快樂是一種情緒,用藥物獲得快感,結果濫藥或吸毒,造成惡果遺憾一生。也有人以戀愛或情慾追求快樂,但常造成濫交,且失戀時情緒崩潰,甚至輕生。以工作追求快樂,很易變成工作狂,又或臨到退休之齡便鬱鬱寡歡。追求在治安太平、政策開放的國家生活會更快樂,眼見英國去年的暴亂,便知這因素也是瞬息萬變,並不可靠。以上這些快樂的感覺都是轉瞬即逝。

 

快樂或不快樂有時間相對性的,亦即現時情況比從前差則感覺不快樂;比從前好則感覺快樂。那麼,如果確認將來比現時更理想,而且正在一步一步向前邁進,那就會帶來快樂之感。怎樣才肯定明天會更好呢?有可能在這世界實現嗎?從生態不斷污染、道德不斷敗壞、罪案不斷增加、絕症不斷出現、家庭不斷破碎、政局不斷動盪來看,這世界只會愈來愈差。然而聖經說上帝為人預備了一個更美的家鄉、永恆的國度,是這世上一切事物無法相比的。在那裏再沒有死亡、悲哀、哭號、疼痛。為什麼很多基督徒在艱難日子仍然開開心心過活呢?因為他們確定自己正在向著那美好的家鄉前進。相反,多少生活富足的人仍然誠惶誠恐,皆因對不知道的前景憂心忡忡。所以,快樂與不快樂,完全是內在生命的問題,而不是外在環境的好壞。

 

既然無法掌握外在環境,唯一能夠改變的是自己的內在生命。正如聖經中的保羅說:「我靠主大大地喜樂,……我無論在什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喜樂的秘訣就是靠著主耶穌,心意更新而變化。這樣,無論是從卑微的情況升高,抑或從富足的境況降卑,都可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