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郭杜妙嫻、馮兆雄、方思潔、胡德明、林珊一
今年8 月2 日, 一位居住英國里斯特郡( Leicestershire)的1 4歲少女史漢娜在家中上吊而亡, 消息引起舉國迴響。據報漢娜在上吊前的多個月內曾多次使用一個名為a s k . f m的網站,曾多次收到粗暴留言甚至死亡恐嚇,因而走上絕路。漢娜的1 6歲姊姊祖晏( Joanne)受訪時表示漢娜沉迷於ask.fm多月,很在意該網的用戶所發的留言。祖晏坦言自己也一度沉迷,更形容ask.fm像帶有魔性般令自己很著意追閱別人的留言,不論留言屬褒屬貶也一併追讀。幸好她自覺不妥並決意停止使用。漢娜的父親大衞(David)在悲劇發生後難掩喪女之痛並指責ask.fm並沒盡力遏止一些網上怪魔(Trolls)的過份言論。大衞更指責政府對網上欺凌缺乏相應的政策及法例去保障普羅大眾,尤其是兒童的安全。這迫使首相卡梅倫(David Cameron)強烈譴責ask.fm及類似網站,要求他們全力遏止任何網上欺凌行為。金馬倫更罕有地呼籲其他企業杯葛這些未有妥善處理網上欺凌行為的網站。由於公眾對漢娜受網上欺凌而自殺一事迴響極大, 促使一些如Vodafone、Phone4U、太陽報、Laura Ashley、Specsavers及Save the Children等機構紛紛抽起在ask.fm的網上廣告。事關重大,ask.fm也立刻委託專業律師行Mishcon de Reya去協助製定一系列措施來遏止網上欺凌及幫助受害者拒絕語帶欺凌的訊息。據報,ask.fm跟 9 宗兒童及青少年自殺事件連上關係。
漢娜的不幸不止令家人感傷,令首相發出罕有的杯葛言論,也令各大企業紛紛與不安全網站劃清界線,更令出事網站痛定思過,定意加強網絡安全。各界的迴響中似乎淡化了一道最核心的問題:「為何漢娜走上這條絕路?」無可否認,恣意的網絡欺凌確是原因之一,但為何漢娜會使用該網站?Ask.fm是一個很受年輕一代歡迎的社交網站,擁有數千萬名用戶,它最「熱爆」的功能是接受不管相識與否的任何人對自己問問題,也可任意向任何人提問。問者不需記名,即在某程度上可逃避言責。Ask.fm的內部調查指出,大部份在漢娜戶口內的留言者所屬的網絡區碼(IP Address)跟漢娜的網絡區碼相同,這暗示著很多留言也是漢娜自己留下的。若該調查屬實,意味著漢娜有很多問題想與人傾訴。不少青少年跟漢娜一樣滿腹疑團,但怯於向身邊的親友傾訴,反而相信一個虛擬的世界能為他們提供一個安全的討論平台。這帶出兩個問題 -- 為何青少年不願意向親友(尤其是家長)傾訴?他們又應如何面對網絡言論的壓力?
父母與子女的溝通是一道千古難題,網絡的興起更加深了雙方的鴻溝。可是,家長是否可以捨難取易,任由子女埋首網上的虛擬世界而不聞不問?答案是否定的,父母可利用新科技來加強對兒女的溝通,在必要時甚至利用科技(例如使用家長管制功能[ParentalControl Functions])來防止兒女使用不安全網站。而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個互信的關係,讓子女明白父母無時無刻也重視他們的問題,同時也尊重他們的自由與私隱。讓父母成為子女心目中最可靠的「ask.parents.com」。
現代的教育在面對網絡言論壓力的課題上確是「反應遲緩」,而在日常的討論中也較少觸及這方面的應對。歸根究底,處理任何言論壓力(包括網絡言論)最終也是一個自我價值的問題。父母可在兒童的成長階段幫助他們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及自尊心,讓他們從小便能客觀處理別人的評論。若有基督教信仰的父母,便應令子女明白作為神的兒女是何等寶貴,這有助子女對無理的欺凌言論一笑置之,甚至會憐憫這些欺凌者。父母也應使子女明白維護別人的尊嚴也是同等的重要,切忌以言傷人,甚至建議他們在能力範圍內幫助他人維持或挽回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