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專題: 不懂感恩的感恩節

2013年11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郭杜妙嫻、馮兆雄、方思潔、胡德明、林珊一
文/劉美玲

 

 

除了美國大事慶祝感恩節外,加拿大也有感恩節,其感恩節乃追溯於16世紀英國探險家弗羅比舍(Martin Frobisher)慶祝他從英格蘭遠航至加拿大,縱然途中受到冰山和風暴的威脅,卻蒙上帝保守,而舉行了一次正式的感恩活動,直至1957年加拿大國會頒佈,每年10月的第二個星期一為感恩日,感謝上帝在過去一年裡的祝福,亦為農作物的豐收而感恩。

 

 

過了半個世紀,相信加拿大人已漸漸忘記這個節日的意義,大多數人都為多了一天假期而高興,但沒有多少人會認真地思想它背後的涵意。我在加拿大生活了二十多年,亦很少特別在這個日子作出反思。反正假期都是用來休息或跟家人朋友相聚。但過去一年我在英國進修的這段日子裡,著實讓我對「感恩」兩字有全新的體會。

 

 

 

 

 

從前所說的「感恩」,只是口頭那聲「多謝」;很多時候也只是一個自然反應,每天不斷地接收,有點「理所當然」的感覺。從來沒想過假如我沒有得著這些「恩」,後果又如何?這一年,我獨個兒在寧靜的環境裡生活,容許我多花時間對周遭事物和經歷作出反省——假如我生長在伊拉克、印度、非洲剛果,我可能是千萬名被欺壓的女性中的一個,亦可能是戰亂中的孤兒。假如我出生的時候身體有些微的差錯而有缺陷,我一生的經歷將要改寫。有人說現實就是現實,不應多作假設;但不假設,我們就不會明白「恩」的真正意義,和為什麼我們要感恩。

 

 

史丹尼安迪(Andy Stanley)在《神的恩典》一書中,他這樣形容「恩典」:

 

 

恩典是不能賺取的。恩典是施予那不值得的。

 

 

恩典是承認罪的存在而沒苛斥,但恩典並沒有把罪變為美事。換言之「恩典」的意思是得到那不應得的、不是自己賺取的,例如不問回報的「父母恩」。中國人有一句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但沒有種瓜而得瓜、沒有種豆而得豆,相信這就是恩了。我們每天呼吸的空氣,令我們感覺暖和的太陽,滋長萬物的雨水,都是我們如取如攜之物,但我們有否想過是誰讓這大自然成為人類的「囊中物」?缺乏其中一樣,我們還能生存嗎?當我看到社會各式各樣的欺壓、因貪婪和追逐權力而引起的紛爭、戰亂;天災人禍、貧窮等等,再想到自己竟然能每天享受著自由的空氣,做著自己喜歡做的事,有健康的身體,我驚覺自己生命中所得的「恩」遠遠超越我應得的。原來感恩並非只是信口開河,真正的感恩還需要明白從前以為可以垂手可得的都並非必然,從而可以更懂得珍惜現時擁有的一切,包括大自然。

 

 

 

 

 

當我們生活在這文明社會中,輕易地以車代步,卻經常埋怨食物不可口,但可有想到全世界有八成人口每天依靠少於十美元維生。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統計,每天有22,000名兒童死於貧窮,其中許多都被忽視遺忘,他們的生命彷彿與這世界無關,靜悄悄地來亦寂靜地離開。請閲http://www.globalissues.org/article/26/poverty-facts-and-stats。

 

 

懂得感恩是一種福份。因為只有真正看到自己的不足才會感恩。能夠看到自己不足的人才懂得謙卑;懂得謙卑的人,才會有空間追求生命的智慧,使心中的喜樂油然而生。耶穌曾經說過﹕「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馬太福音》五章3節)

 

 

懂得感恩能激發同情心,更能體會別人的難處。當我們看到烽火中的流離,看到飽受貧病、飢餓折磨或受虐待的兒童,眼裏沒有半絲希望;當我們看到老人被遺棄,失足的年輕人前路茫茫的時候,你會有什麼感覺?會暗暗慶幸自己不是他們嗎?當想起自己的「幸福」,請別忘記今天所得的並非必然,盼望我們能同時思索這些恩典的來源,並感謝這位施予恩典和憐憫的主。然後讓我們將所得的恩典轉化為一股愛的力量,去關懷憐恤我們認識與不認識的人。

 

 

在英國的一年,我經歷了數不盡的恩典,所得的愛遠遠超越我所能想像。當我快要離開這塊叫我曉得感恩的土地,雖然滿腔不捨,但我會帶著一顆懂得感恩的心和一份滿足的喜樂回家和回到我的工作崗位。今後的感恩節將不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