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生活組曲: 馬禮遜 英國教授中文第一人

2013年11月
文/李志剛

 

 

有關英國與中國的接觸,始於1635年(明崇禎八年),有英船長約翰威德爾(Captain John Weddell)駕「倫敦號」,經澳門擬入廣州謀求通商而未果。及至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立,自1681年(康熙二十年)即有英國商船經澳門,而至廈門設立商館。至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中國只開廣州一港對外通商,是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改在廣州設立商館。是以自1635年,以至馬禮遜牧師於1824年回國,中英接觸前後歷有189年之久。是時,在英國本土並沒有正式講授中文的課程,馬禮遜牧師可說首開先河,在英國教導英人認識中國語文。

 

 

◎必須學習環球語言

 

1809年,馬禮遜牧師任職英國東印度公司翻譯,1816年英國派出阿美士德勳爵(Lord William Pitt Amherst)率領使團來華,覲見嘉慶皇帝以謀求通商。此時,馬禮遜獲任漢文正使隨團進京,其後雖因未能遵行覲見皇帝禮儀而被拒,隨後折返澳門。他在經運河和江南一帶的過程中,對中國產生深刻的認識。他了解中國幅員之廣,人口眾多,物產豐富,實是英國到東方尋求貿易的最好對象。他更明白日後的中英貿易必然頻密,學習中國語文便成了兩國人民溝通的必要途徑。況且,西方教士到中國傳教,更必須認識中國語文。所以,當馬禮遜牧師在1818年返抵澳門後,即有一個成立「環球語言學會(Universal Philological Society)」的構思。亞洲是一個非基督教的地區,要進入這跨文化的世界,必須對其宗教文化有所了解。學習環球不同的語言,是傳揚福音的必要工具。

 

 

◎致力開拓中文教學

 

1825年,馬禮遜牧師返抵英國後,極力主張牛津及劍橋兩大學開設中文講座,藉著教授中國語言文字,使學生對中國文化、社會、生活有廣泛的認識。其時,因缺乏師資,這兩所英國的最高學府對他的倡議沒有回應。此外,圖書館是否有足夠的參考書?是否有學生報讀?課程的設計是否確立?大學有否經費撥作開支?凡此種種都是未能開設中文講座的因素。馬禮遜牧師亦曾向聖經公會、浸信會和循道會建議,各機構也期望他親自起草計劃書。期間,倫敦傳道會作出計劃,派出五至六人到中國傳道,並請馬禮遜牧師延長一年時間,留在英國幫助那些將要前往中國工作的傳教士。

 

 

◎莘莘學子東來傳教

 

1825年4月,馬禮遜牧師在倫敦開設一所「語言學校(Languae Institution)」,由教士湯立(Henry Townley)教授孟加拉語;東印度公司職員約翰森(Johnson)教授梵文及阿拉伯語,目的是幫助傳教士到東方傳教作預備。由於馬禮遜牧師計劃於11月與艾思莊女士(Elizabath Armstrong)結婚,定居在倫敦的赫尼(Aackey),而「語言學院」則設在市區中心。所以,自1825年4月開始,他每週一、三、五到校講學,授課時間是上午11時至下午2時。據馬禮遜牧師報告,所教的學生中能完成課程的共有十三人,其中四名女生是在他的寓所上課的。學成東來的傳教男宣教士學生計有台約爾(Rev. Sammuel Dyer)、施約翰(John Smith)、湯雅各(Jacok Tomlin)和威金斯(Wilkins);女教士則有紐薇爾(Maria Newell)、艾迪綏(Mary Ann Aldersey)和譚瑪莉(Maria Tarn)。其中,有修德牧師(Rev. Samuel Kidd)不日將赴馬六甲英華書院就任,行前亦曾接受馬禮遜牧師的個別指導,使他對中國語文有初步的認識。

 

 

馬禮遜牧師對宣教士學生均致送其個人的中文版字典《五車韻府》、文法、中國歷史年表,並給學生題字勉勵。例如:給艾迪綏的中文題字︰「我望求神天上帝令爾在世服事救世主耶穌,且於死後接爾至天上之永福矣!馬禮遜。」而在芸芸的學生中,有台約爾和譚瑪莉兩人於1827年3月6日締結良緣,二人同心東來傳教,至於另外的三位女學生,她們都成為日後在中國從事女子教育的先駒。可見馬禮遜牧師在英國開設中文課程來教授中國語文,此開創實貢獻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