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郭杜妙嫻、方思潔、林珊一、曹子光
正所謂「民以食為天」。古代的兵法中,也有所謂的「三軍未動,糧草先行」。中國人一向對「食」尤其注重和講究,甚至台灣流行的諺語也有「人無親,食上親」,還有「一食、二穿、三行、四用」等等,可見中國人對「食」這觀念的重視,難怪不少中國人在見面的時候,開場白總離不開經典的一句:「你吃了飯沒有?」在講求「食」的文化之上,中國人也有另一種習慣,往往不會吃光桌面上的食物。其實,浪費食物不獨是中國人特有,據統計,英國家庭平均每年浪費價值420英鎊的食物。
提到浪費食物,在聖經中對剩餘食物也有一些清楚的指引。耶穌在世時,在加利利湖邊施行餵飽五千人的「五餅二魚」經典事蹟,而聖經中四卷福音書都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記載這廣為人知的神蹟。其中《約翰福音》六章12-13更指出:「他們吃飽了,耶穌對門徒說: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來,免得有糟蹋的。他們便將那五個大麥餅的零碎,就是眾人吃了剩下的,收拾起來,裝滿了十二個籃子」。耶穌用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之後,特別吩咐門徒將剩餘零碎的食物收拾起來,可見耶穌對剩餘食物的態度是珍惜,絕不糟蹋。當時的普羅大眾都是屬於低下階層,要一家得餐溫飽也不是件易事,況且食物得來不易,需經過許多勞力、汗水才能得著,隨便「暴殄天物」,絕對不是耶穌所想和所願見的。
因此,當我們在外邊用膳時,應該先衡量到底需要吃多少,以免浪費食物。正如唐朝詩人李紳所著之《憫農》一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在家也當養成吃多少,煮多少的習慣。另外,如果在上館子時有剩餘的食物,亦應儘量「打包」回家,留待下一餐享用。
此外,聖經還記載了另一個相若的神蹟,提到耶穌餵飽了另外四千人。如將這神蹟與五餅二魚的神蹟一併來看,可以發現兩件事的結束,都分別提到耶穌叫祂的門徒,用籃子將剩餘的食物裝起來。因此可見,耶穌一方面重視食物;另一方面,祂更重視生命。用「多餘的食物」來幫助一些經濟有困難和有需要的人士,讓他們得到飽足。猶太人一向有注重群體民族需要的傳統,他們認為個人若有什麼需要,群體是有責任去幫忙,亦即透過猶太人當地的會堂來幫助。猶太人是在星期五敬拜神的,因而在每個星期五,他們都會收集食物──派專人到菜場去收、挨家挨戶地去收。收集完畢後由兩個人派發給有需要的人,每個需要者都可以得到14餐所需之食糧,亦即每個人每日有兩餐的糧食,足可應付一個星期。每週五收集食物的行動叫作「籃子」,亦即是指盛載食物的器皿。
「聯合國農糧組織」於兩年前的報告中指出,全世界有9.25億人營養不良,其中三分之二人口集中在孟加拉、中國大陸、剛果民主共和國、埃塞俄比亞、印度、印尼與巴基斯坦7個國家。究其原因並不是糧食不夠,而是由於糧價節節高漲、金融市場炒作糧食期貨、衝突戰亂、氣候劇變及政府貪污腐敗所導致。
糧食是上帝賜予人類的恩典,人除了要加以珍惜之外,還要為世界的糧食公義代禱。因《箴言》十三章23節說:「窮人耕種多得糧食,但因不義,有消滅的。」可知,貧窮人的土地雖多有出產,但因不公平而受剝削,也因制度問題或經營不善,甚至政府貪污腐敗,而最終招致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