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郭杜妙嫻、方思潔、林珊一、曹子光
自聯合國於2011年發表有關食物浪費的報告以來,各國都齊聲響應,這實在是聰明的行徑,造福全人類。
英國
為針對每年因「賣相不好」而生產「過剩」的農產品,在全國農民聯盟互助保險協會(NFU Mutual)的鼓勵下,零售商們響應放寬水果和蔬菜產品規格,去年11月一項報導指出,超過30萬公噸、足以填滿2500架波音747-400貨機的英國農產品,已經運抵超市的貨架。農戶歡迎全國各超市共同努力,使用外觀不完美的農產品,包括土豆、歐洲蘿蔔(Parsnip)、小捲心菜(Brussel Sprouts)、蕪菁(Swede)和蘋果等。其中各大超市響應如下:
──Waitrose帶頭出售較短小的胡蘿蔔、「瘦身版」的歐洲蘿蔔和「小號」草莓。
──Morrisons把比平常體積較小的西蘭花、大蒜、小洋白菜、蘋果和梨等列入「超值價(Value)」蔬果行列。
──Sainsbury’s也承諾會使用所有滿足規格的水果和蔬菜,同時更把它們運用到產品中,如午餐沙拉和土豆泥(薯蓉)等方便食品,或把材料用作烘焙產品的餡料。
農民聯盟互助保險協會期望與零售商繼續合作,確保更多的農產品真的可以到達英國食品貨架上,而不是爛在地裏或用來餵牲畜而已。
「減少浪費行動計劃(Waste Reduction Action Plan)」推行「愛食物恨浪費(Love Food Hate Waste)」行動,得到地方市政府和其他合作夥伴及社會團體的支持,向消費者提供實際建議和工具,給人們信心及動力去實現減少浪費的方法。此計劃的網站(http://england.lovefoodhatewaste.com/)除提供各項有關英國食物浪費的數據和資料外,也附設各種實際可行的方法,來幫助個人或家庭在家或在外用餐時減少浪費。
超市近年想到一個法子,便是推出鼓勵減少過度購買食物的措施,把消費者最難捨棄的「買一送一」優惠,改為「Buyone, get one later」,即是同樣有買一送一,只是第二件貨品並非當天取貨,留待日後索取,以免囤積家中過期。
歐洲
歐盟已認識到食品浪費的嚴重性,於去年8月,與聯合國糧農組織共同資助「優化使用食品、促進社會創新」項目。計劃到2025年將被浪費食品的數量減半。為了可持續性發展,歐洲議會議員們還呼籲把2014年命名為「歐盟反對食物浪費年」。
丹麥:2011年,一班丹麥名廚聯手合作,推出利用剩餘食物再製作新菜式的食譜,還有22名丹麥著名政治人物呼籲市民減少浪費食物,結果登上暢銷書,還獲頒國際食譜書籍獎項。
中國
中國鋪張宴請問題仍然普遍,北京有民間組織發起「光盤行動」,呼籲民眾進餐時把食物吃清光,或把剩餘食物打包回家。有超過700家北京餐廳也響應光盤行動,又展開「拒絕舌尖上的浪費」活動,主動把餸菜份量減少,例如「半份菜」、「小份菜」。
香港:不少新興的非政府組織出現,經營「食物銀行」。香港的「太和」傳統市場中,商家會把撞壞或到期的蔬果再製、分送無業人士,其他無法再吃的則送給農場堆肥。餐廳近年推出「少飯平1蚊」(要求小份飯量便少付1元)優惠實施,鼓勵在餐廳用膳者吃完餐碟上的食物;「環保婚宴」,將傳統婚宴的12道菜,減為10道菜;香港政府也請市民響應「少做2道菜」活動,請民眾在大肆宴客時,可以斟酌菜量,進而減少廚餘量。
美國
一些民間組織一直在貢獻綿薄之力。美國媒體曾報道,一個名叫Spring board Kitchens的組織,正通過跟餐館、賓館的合作,每個月至少拯救了重達7,000到10,000磅新鮮食物,使其免於被直接扔進垃圾桶。還有一些商家也自覺推出剩菜「懲罰制」,減少食物浪費。
加拿大
安省回收委員會(Recycling Council of Ontario)推行一計劃,幫助學生提高減少午餐浪費的意識(估計每學年每名學生平均製造30公斤廚餘),除了提倡他們進食免包裝的午餐外,還鼓勵他們預備可以完全吃掉的午餐份量,及帶備可循環再用的容器,來儲存剩餘的餐飲。機構方面(包括一些大學),為減少廚餘也不遺餘力,推行「無托盤飲食」法,意即不會在自助或任食形式的食堂場地,為食客提供托盤,這不單降低了25-30%的廚餘,還省卻清洗托盤所需的能源、水、清潔劑,可謂一舉數得。
好些團體由生產商、分銷商、零售商、餐館、酒店等渠道,收集易腐爛的過量食物,繼而透過食物銀行、庇護中心及各類社區服務中心,將它們分發給有需要的人士,免得可食用的食品被化為堆肥或棄於堆填區。
很多地方組織自發召集義工展開拾穗(Gleaning)行動,收集那些遺棄田間的新鮮農作物,將之分配給有需要的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