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
文/王愷仁
六月的聖彼得堡(Saint-Petersburg),徹夜未眠。因它地處北緯60度,仲夏時節,日照近二十個小時,「白夜」是聖彼得堡的奇觀。
聖彼得堡位於俄羅斯西北部、波羅的海沿岸、芬蘭灣的盡頭,是僅次於莫斯科的俄國第二大城市。18世紀初,這裏還是一片沼澤。沙皇彼得一世為爭奪面向西歐的出海口,與瑞典開戰,奪得這塊土地,並於1703年下令建城,更在1713年把首都從莫斯科搬到聖彼得堡。直到1918年,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王朝後,方才遷都回莫斯科。
卡德琳娜二世(Catherine II)王朝期間,聖彼得堡建造人工運河,以抒緩因芬蘭灣水淺而倒灌進入聖彼得堡的海水。聖彼得堡共有百餘個小島由423座橋樑連接,城內運河縱橫交錯,令聖彼得堡贏得「北方威尼斯」的美名。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俄國出現反日耳曼情緒,沙皇政府遂將聖彼得堡改名為彼得格勒(Peterograd),以紀念列寧於十月革命時曾於此城發動革命。提起「列寧格勒」,便叫人想起第二次大戰時的「列寧格勒保衛戰」,蘇軍重創德軍,從而扭轉了戰局。1991年前蘇聯解體後,經市民投票,恢復聖彼得堡舊名。
經過歷代沙皇二百多年的經營,聖彼得堡逐漸成為一座瑰麗多姿、風光秀美的文化名城。城裏有金璧輝煌的宮殿、風格各異的教堂、富麗堂皇的劇院、美不勝收的園林、收藏豐富的博物館。其中最知名的冬宮是俄羅斯聖彼得堡的標誌性建築,始建於1721年(彼得堡始建於1703年),屬俄羅斯巴洛克建築,建成之初至1917年羅曼諾夫王朝結束一直是沙皇的皇宮。
另外,作為沙俄的首都,聖彼得堡可說是舊俄羅斯文化生活的中心。許多著名作家、藝術家在這裏生活和工作。其中佼佼者包括:
普希金(Alexander Pushkin,1799-1837):俄國最偉大的詩人、浪漫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現代標準俄語的創始人。
柴可夫斯基(PyotrIlyich Tchaikovsky,1840-1893):俄國最有名的作曲家,因著憂鬱孤獨的性格,他的音樂帶有悲觀色彩,故有「悲愴音樂家」的稱號。他的作品也透露出俄羅斯的民族特色。他所作的舞劇《天鵝湖》、《睡美人》和《胡桃夾子》都突破了傳統的舞劇音樂程式。
杜斯妥也夫斯基(Fyodor Dostoyevsky,1821-1881):俄國作家,《罪與罰》及《賭徒》等的作者,其文學風格對20世紀的世界文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Rachmaninoff,1874-1943):俄國作曲家、指揮家及鋼琴演奏家,曾就讀於聖彼得堡音樂學院。
聖彼得堡孕育了這麼多詩人墨客,多年來,使它一直保留了文化和藝術中心的地位。俄羅斯及外國的音樂、舞蹈、戲劇等團體經常在這兒的劇院演出,特別是蜚聲國際、創建於1703年的馬林斯基劇院(Mariinsky Theatre),俄羅斯最著名的歌劇和芭蕾舞劇都在這裏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