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世界風情畫: (聖地縱橫) 猶太會堂落成

2013年6月
文/徐俊誠

行進

會堂

猶太人當年出埃及時,耶和華神在西乃山上向摩西曉諭在曠野製造會幕,自此會幕成為猶太人的宗教與生活中心。直到約三千年前所羅門王建立聖殿,聖殿才成為敬奉上帝的崇拜場所,也是以色列民族的象徵。西元70年,猶太人反抗羅馬帝國暴政,結果羅馬提多將軍率兵圍攻耶路撒冷,第二聖殿被焚毀,僅留下西邊一道圍牆(哭牆)。聖殿原址後來被改建成伊斯蘭教奧瑪清真寺,而現今的西牆則成為露天的猶太會堂。

 

 

會堂(Synagogue)原是希臘字,其意為「聚集的地方」,自古即是猶太人生活中的主要公共場所,也是民眾崇拜之處。其希伯來文有三個,分別代表聚集、禱告與學習三項功能。猶太會堂應是起源於猶太人被放逐的時候,這是在聖經新、舊約之間的過渡時期。第二聖殿被毀後,有些猶太教徒將會堂稱為聖殿,可見其重要性。現今以色列及世界各地猶太人聚居的地方,都可見到歷史悠久、規模大小與樣式不一的猶太會堂。其實猶太人可以在任何地方禱告敬拜神,隨著時代演變,一個普通的建築物或是房間只要具備特殊的構造與禮儀物件,就可以轉變成分別為聖的現代會堂。

 

 

筆者過去曾在以色列特拉維夫工作。記得在差不多十年前的一個安息日前夕,一位虔誠猶太教徒的同事請我到辦公大樓底層的大廳參加一個猶太會堂落成典禮。大廳會場擺設許多象徵歡樂的甜點、飲料,任君取用。不一會兒,從耶路撒冷來的猶太教總教長(Chief Rabbi)抵達,會場開始演奏輕快的傳統猶太樂曲,有四個人架起小布篷,拉比(猶太人對先生的稱謂)則在布篷下抱著絨布包裹的猶太經卷妥拉(Torah),一群人就在手持蠟燭的兒童們的前導下,又唱又跳地走向另一棟大樓底層的新會堂。進入新堂後,大夥們繼續唱歌、跳舞,直到拉比將妥拉放入經卷櫃,接著祝福禱告與訓勉。

 

 

以色列是個飽受戰爭與暴亂威脅的國家,自殺炸彈或是火箭攻擊與報復行動不斷。事實上,當時這幢辦公大樓兩週前才在地下停車場發現有爆炸物,需要緊急封鎖進行處理。處於動盪不安時刻,建立一個新的猶太會堂,的確能鼓舞人心和燃起新的希望,即使我這位夾雜其中的外邦人,亦被現場歡慶的氣氛感動,不禁想起電影《屋上的提琴手》所描述,猶太人即使在患難中亦能堅守傳統,倚靠上帝所產生的信心與團結力量,彼此扶持,樂觀奮鬥。這確實是維繫這群上帝選民經歷各樣災難而仍能屹立於世,並且有傲人成就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