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智慧之窗: (感動生命的故事) 父親的缺席

2013年6月
文/曹子光

 

 

瑞士心理學家保羅‧杜尼爾(Paul Tournier)曾經在《創造性的痛苦(Creative Suffering)》一書中,引述比爾‧云捷歷博士(Dr. Pierre Rentchnick)的研究,發現世界上很多舉足輕重的領袖原來都是孤兒。這些人物不是幼年父母雙亡,就是其中一位死亡;也有遭到遺棄,又或者是私生子,以致他們不知道父親是誰。名單上的領袖和風雲人物包括:亞歷山大大帝、凱撒大帝、查理五世、路易十四、華盛頓、拿破崙、維多利亞女皇、希特勒、列寧、斯大林、貝隆夫人、卡斯特羅、孔子、穆罕默德;還有許許多多哲學家和作家,如托爾斯泰、盧梭、狄更斯等等。據杜尼爾的分析,許多孤兒原來是帶著情感飽受剝奪的歷史包袱來領導世界,以致部份人物突顯其旺盛的控制慾,也因而很容易地驅使他們追逐權力,不惜一切要改變世界。這些孤兒在成長時期都缺乏父親相伴。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去年年初返回家鄉芝加哥,向一群高中生演說時,也對於在成長過程中沒有父親在旁而感到遺憾,他極希望在那個階段曾有父親相伴。

 

 

 

 

 

在《男人緊守的秘密(The Secrets Men Keep)》一書中,列出了六種男士心中緊守的秘密。而排首位的竟然是「渴望得著父親的愛和接納」。女士呢?《有其父必有其女(Like Father, Like Daughter)》的作者訪問過數百位女士,都表達能跟父親有更深入和親密關係是她們的憧憬和渴望。在英國曾經有一個關於女監獄犯人背景的研究,結果發現,超過三分之一的女囚犯都是在成長期間沒有父親陪伴的孤兒。大部份貧民區所面對的社會問題之一,就是很多少年犯的父親也是經常「缺席」。的確,世上有很多孤兒,但聖經說:「孤兒在你──耶和華那裏得蒙憐憫」。

 

 

 

 

自小就少見父親的我其實也有一種「父親缺席」的滋味。父親工作時間雖然不算長,但每次他下班回家總是先睡一兩個小時,有時飯也不吃就跑掉,找朋友搓麻將,往往很晚才回家。假日就算父親大人在家也好,一家幾口子,總是挨打挨罵,被他呼呼喝喝。偶爾做錯點事,便可能連當晚的「飯碗」也不保!在缺乏父親伴陪下成長,自然缺乏父愛,因此當自己要進入父親這個角色時,確實談何容易啊!心裏知道,「照抄」上一代父親的方式肯定不是最理想,但在有意無意間總發現,幾十年父親的「負面」教法卻烙印心中,特別是生孩子氣的時候,情況更相仿。直到二兒子在英國出世的那個晚上,懷抱著剛剛出生的嬰兒,才領會到原來自己是多麼愛他。當晚,他不停地哭,不肯入睡。但想到翌日自己又要在大學教授和研究生面前發表論文,所以情緒也不由得一下子緊張起來,就怒目對著他,很想發這個愛哭的小傢伙的脾氣!就在那時,我問自己為什麼要愛這個小孩子?他有什麼值得我去愛?他從未做過什麼來贏取我的愛,他只是吃、睡、哭、弄污尿布等等;他不會幫忙修理花園、清除雜草、倒垃圾、整理房間,甚至也不會向給他餵奶和跟他玩的我說聲「謝謝」……幾分鐘之後,我想通了,我了解到我愛孩子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他是我的孩子。是的,他並不需要故意做任何事來贏取我的愛,我是無條件地去愛他,因為我就是他的父親,他是我的愛兒。

 

 

聖經說:「不是我們愛神,乃是神先愛我們,差祂的兒子為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這就是愛了。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