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
文/依陶
猶記得小時候看到一張小卡紙,其上有我和爸爸媽媽的畫像,便好奇地去向爸媽問個究竟:「這是怎樣做出來的?」於是爸爸拿出了一個黑色匣子,告訴我那名叫照相機(又稱傻瓜相機),這個匣子可拍下影像,我們一家人便出現在照片上。自此我開始對照相機這玩意兒感興趣。於是爸爸媽媽便教我一些最基本的照相機操作,指導我對焦後按下快門。那時我可真不明白為什麼爸媽總是說要等好幾天才可以看到照片,畢竟我真的很著急,希望可以立刻看到自己拍攝的東西嘛!
原來膠卷(亦即菲林)才是照相機的靈魂,沒有了膠卷,照相機這軀殼根本發揮不了作用。從前科技沒有那麼發達,沖印照片至少也要一天以上的時間;後來有了即影即有相機,只需一兩分鐘便能看到要留住的一刻。時至今日,多功能的電話為我們帶來了一個更快的「拍攝成績表」,我們能即時看到已拍下的相片,更可以隨意刪除再拍,或是傳出與好友分享。
菲林相機的拍攝數量受菲林的限制,加上沖曬需時,未能馬上得知照片的曝光度和拍攝範圍是否合乎自己的心意,對拍攝者來說特別有挑戰性。還有,使用菲林相機最擔心是怕菲林意外曝光了,那麼,千番心血便付諸東流。攝影實在是一門藝術,需要專門的學問,講求技巧和竅門;不過因著數碼相機的發明,拍攝似乎成了一個輕而易舉的行動,每個人也比前容易成為「攝影師」,隨手拿著智能電話、數碼相機,「咔擦!咔擦!」幾聲,照片便貯存在晶片內,任君選擇。
隨著相機的進化,人們對相片的要求也不一樣。以前拍照目的是為了留念、抓住珍貴的回憶;今天照片卻常被濫用,攝影者往往未得當事人同意,便把照片傳出去,完全忽略了私隱的問題。以前是拍攝者害怕膠片曝光,相片不完美;今天,卻是被拍攝者害怕照片曝光,被人濫用。這樣的改變真是令人感嘆無奈。
相片是一個美好的發明,去幫助我們留下回憶,希望當我們在拍攝的同時也有一個良好的價值觀,懂得善用資源亦要懂得尊重別人。《聖經》上說:「身體沒有靈魂是死的,信心沒有行為也是死的。」(《雅各書》二章26 節)就像以前的菲林相機一樣,沒有了膠卷就不能發揮其功能,而作為一個拍攝者沒有高尚的品德,即使擁有再多的藝術感,其實也只不過是一種「偽術」而已。照片之所以美麗,是因為照片上蘊藏著攝影師的心情與喜好,這種無價的藝術比起有價的「偽術」交易來得更珍貴。下一次拿起相機時,何不提醒一下自己要做一個高尚的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