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胡德明、馮兆雄、方思潔、馬日恆、區雯慧 、林珊一
文/李鄭玉珊
廣東人把「打工」說成「搵食」,貼切又傳神,一語道破了工作賺取工資就是為了糊口。事實上,一般人的生活基本要求也是希望「吃得飽、穿得暖」;然而,今時今日人們追求的,已不止填飽肚腹那麼簡單,而是要將舌尖上的享受推向更高層次。食品生產商自然樂於迎合消費者的喜好,滿足他們視覺和味覺上的需要,設法讓產品保持悅目光亮的色澤、完整無暇的外表、吸引討好的包裝,再借助廣告的吹噓,以達至讓顧客歡天喜地掏腰包入貨的目的。
「搵食」,我們究竟找到些什麼來吃呢?老實說,今天已進入了「高度加工食品」的世代,有些食品都不過是虛有其名而全無其實--快熟麵根本不是麵條、即溶咖啡也不含咖啡、蠔油也沒有蠔、奶茶裡不含任何牛奶製品……原來我們吃進去的,只是各式各樣的「慢性毒藥」添加劑,諸如延長保存期限的防腐劑、殺菌劑、抗氧化劑;用於魚類或肉類加工品的保色劑;改良品質和口味的膨脹劑、營養添加劑、著色劑、調味劑、黏稠劑等等。可惜大部分都市人都沒時間去深究,反正食品的顏色鮮艷、口感佳、味道可口,對胃口就行了。
既然這樣,罷買罷吃加工食品,自行到超級市場購入食材,回家親手烹調,那肯定萬無一失了吧?可是你仍無法保證買回來的雞鴨鵝體內不含激素,無法保證豬牛羊的飼料中沒混雜抗生素、促長劑,無法保證蔬菜沒被殘留的農藥污染,換言之,還是危機重重。有人說,不介意多付點錢,轉買有機蔬果、全自然家禽或肉類,但這些被過分吹捧的有機產品,也不是百分百安全,到頭來反成了用家的奢侈品。
總之是防不勝防、避無可避。唯一能做的就是,當食物來到我們手上時,儘量把好最後一關,注意食物的冷藏、解凍、剩菜保存方法和時間,以及器具的清潔等,以保障自己及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