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
文/岑偉鵬
英國雖然是一個經濟比較穩定的國家,但街頭露宿卻仍是相當嚴重的問題。無家可歸的成因很多,但和家庭有關的,可以大體歸為三類:家貧、家暴和家變。
根據慈善組織Joseph Rowntree Foundation 的預測,到2040 年,平均房租的漲幅將比薪金的增長率高出一倍。譬如說,薪金長2%,房租就長4%,致使今天租住的家庭比置業的家庭更容易掉落貧窮線以下,而據預測將有600 萬人受影響。另一個關懷民生的組織 Barnados 報稱,目前約三名兒童中就有一名被界定為貧窮,以全英國來計算便有相當於 160 萬名兒童,他們極有可能在沒有經濟條件下被逼露宿街頭。家貧是無家可歸的主要原因。家庭暴力也是文明社會難以擺脫的問題。據保護婦孺組織Refuge 估計,每一分鐘就發生一宗家庭暴力案,每星期有兩名婦女在暴力虐待中被殺,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受害者以婦孺居多。為了逃離恐怖的家暴陰影,很多婦女和兒童選擇離家出走,即使流落街頭也比在家安全得多。但目前的數字只是冰山一角。
家變是指家庭糾紛,包括父母及子女之間發生衝突等家庭倫理問 題,可能是夫妻離異、代溝、反叛帶來的結果。愈先進的國家,家庭糾紛的個案愈多,這也可能是因為愈多人曉得尋求法律及社會援助。政府統計局公佈2012 年離婚個案約11 萬多宗,超過四成婚姻以離婚收場,從而留下兒女撫養權等問題。有不少青少年為了洩憤和報復而離開父母雙方,加入露宿街頭一群。
這是一個令人憂慮的局面,社會經濟的衰頹和家庭倫理的瓦解,製造了多而又多的露宿者。過去三年,數字仍在攀升,未見止勢,每年估計約有18 萬人受影響。
社會福利部門和志願組織都在盡力協助有需要人士,但始終資源有限,杯水車薪。政府在這方面亦有心無力,首先在普遍經濟低迷的情况下,很多工商業仍然搞不上去,受苦的當然是草根階層。他們不需要什麼財經分析,很快就感受到沉重的生活壓力;更談不上置業,每月的房租已叫他們束手無策。
最近首相卡梅倫公告,英國仍未走出經濟蕭條的陰霾。金融風暴之後,政府收緊借貸條件,提高了首次置業的門檻,一般初出茅廬的一族很難置業,在大城市屋價是年薪的20 倍。不求外力,難以上車。
雖然政府聲稱會加建政府屋,每年增建24 萬户,但相對於180 萬輪候家庭,實在僧多粥少。上議院一份討論房屋供求的文件,將問題歸咎於社會老化和太多單身戶,但儘管如此似乎仍未有對症下藥。
無論何時,經濟都是重要因素。但政府仍難辭其咎,例如沒有有效地遏止炒樓風氣,管制租金,也沒有明顯的房屋政策扭轉乾坤。回望大選前,各大政黨言之鑿鑿地承諾搞好民生議題。大選後,執政黨就埋怨上任政府遺漏下來的爛攤子太大太重。
當然,加大社會福利並不能根治露宿問題,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上,我們不能輕看家庭因素帶來的衝擊。家庭和諧並非純屬金錢的考慮,相信大量人無家可歸是因為家庭破碎,社會亦自然地承擔了惡果。基督信仰可以在這方面作出貢獻,因為教會的理念模式是家。家的根基建立在基督之上,正如房子建在磐石之上,堅固穩妥,可以抵擋家貧,家暴和家變的浪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