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
文/岑偉鵬 聆聽版 (由全人佳音網台提供)
人天生就有自我保護的意識,為了保護自己,對從外界而來的傷害或襲擊作出抵禦,這是正常的表現。但當人失去了理智,在情緒/心理因素的影響下,會作出自殘的行為。自殘就是容許自己或别人以不合情理的方式,去傷害自己的身體和精神,以發洩內心的情緒反應,如忿怒、抑鬱、受刺激……
基本上,以一般常理作準則,故意令自己受損傷就可以說是自殘了。一般自殘的方法有割手/足、濫藥、暴食或絕食,以燒傷、鞭傷、擊傷等方法,製造痛苦或快感。所以自殘是非常嚴重的心理/精神病的行為。
據關注精神健康的組織Mental Health Foundation 的估計,在四位英國國民當中就有一位可被界定為有精神病。當然這數字和說法太籠統,但也反映了問題的嚴重性。去 年十二月,英國廣播公司(BBC) 引述健康及社會關懷資料中心(Health and Social Care Information Centre) 報導,因自殘入院接受急救的個案達五年新高,當中尤以兒童居多。以10-14 歲的兒童為例,五年來女童自殘數字飈升接近一倍,近6,000 宗;男童也增加了約50% 至600 宗。表面上,女童自殘比男童高出10倍。但該機構負責人表示,這些數字只是冰山一角。他們相信男童自殘的數字並不比女童低很多;從接觸的個案得知,男童更不善於向人表露心事,即使感覺痛苦也寧可保持沉默。政府雖然願意投放資源去處理精神困擾這方面的醫療問題,但這始終是一個深層次的結構性社會問題,牽涉到家庭和諧及人倫和睦的範疇,不是個别政府部門、醫院、學校或慈善機構可以獨自處理妥當的,必須有一個整全的策略才能對症下藥。現今人際關係網絡相當複雜,從社會學角度可以追溯引發自殘的其中三大元兇:
1. 受虐/害(Victimization)
為了維持社會的競爭性,弱肉強食成為現代的社會常態 (Social Norm)。有競爭就自然出現汰弱留强的情況,很多人成為被欺凌受害的犧牲者,他們覺得自己是弱者、失敗 者,於是走上自殘之路。
2. 異化(Alienation)
當今社會雖然强調共融、雙贏等觀念,但事實上,政治、經濟和宗教的排他性非常之强。以人的本性,很難做到真正的大同、互相包容。自殘者時常覺得自己是被排斥的一撮人,沒有歸屬感。
3. 邊緣化(Marginalization)
社會整體是向上流動的,即是說人人都在爭取改善自己的生活,成功就是目標。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參與這一場人生的角力戰。一些人帶著苦澀,委屈離場。自殘者覺得自己是被遺棄的一群,無奈地被擱置在社會某個角 落。
自殘是一種對現實無能為力的反彈,當人在困局中而又不能超越或擺脫,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以傷害自己的方法去 洩憤、控訴、懲罰、示威和報復……機械性和經濟性的社會制度殘害了人的本性,如果受害人沒有辦法跳出桎梏而自殘甚至自殺,將對家庭和個人造成莫大的傷害。政府及醫療部門已開始關切「自殘」問題,不少專家都期望學校能多留意學生的情況,尤其是心理健康。若發現身邊有自殘者,可嘗試鼓勵他/她尋求輔導或專業援助,減輕壓力;若有可能,幫助他/她把憂慮交託給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