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
文/陸思齊 聆聽版 (由全人佳音網台提供)
面對道德的抉擇,有人選擇直接站在對己有利的一方,有人選擇放棄己利而成大義,但更多人是口說一套道德論然後悄悄站在大義的對立面。做人如是,為國領袖更如是。面對今夏一場來自中東的難民潮,有的已經表明立場,反對收容難民;有的嘴裡說得漂亮,但也僅此而已。德國慕尼黑市市長卻說:我不去想我可收容多少人,只想來到的人都安全(I don’t think about numbers, only refugees’ safety)。單在八月,德國已收容了逾十萬難民,估計今年全年總共會收容約八十萬人。
在這之前,相信沒有很多人能想到德國會成為各國的道德領袖。從兩次世界大戰開始,在屠殺猶太人之後,德國人彷彿一直生活在這些歷史污點之中,也讓其他人選擇性忽略他們在二戰後所經歷過的苦難──十二萬德國人由東德逃至西德,每六個人就有一個沒能到達終點站。而且當時的人對德國人的仇恨情緒非我們現時可想像得到,致使他們即使逃到了目的地,還是沒有人願意幫助他們;戰勝的盟軍也沒能管好自己的軍隊,不去傷害這些人民。這段歷史大概沒有人會記錄下來,反正歷史是由勝利者寫的。也大概是這段歷史,令德國人比其他國家更能感同身受,上至政府各部,下至平民百姓,都同心合力為難民出力。即使有少數極右分子嘗試破壞這種氣氛,但也很快就為人所制止。當一個如此齊心的民族合力,作惡時固然令人顫抖,為善時卻令人佩服得五體投地。一個經濟蓬勃、軍力強大、人口眾多的國家當然有資本以威力稱霸。但就連數千年前的齊桓公及管仲也明白,稱霸需德威兼濟,而德又在威以前。
在德國表明這種立場之後,不少人就開始提出各種經濟數據,藉以嘗試說服其他人,德國這種做法其實是出於私利而非單為公益,其中最大的論點就是環繞着人口政策,說移民可令人口老化問題得以改善。這個論點當然有理,移民當然可改善人口結構,為社會提供更多生力軍。不過若然這些移民對經濟真的有益無害的話,各國都該爭先收容這些難民才是啊!其實有機當然有危,最令人擔心的就是恐怖分子可能藉機入侵歐洲,發動更多襲擊;其次,就是移民所帶來的競爭令本土的工人受到威脅。因此,這次德國人上下一心的做法,加上民間自發地為難民服務的種種,充分表現出大國應有的自信及自持。
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就像彭博作家LeonidBershidsky所說,這不單是對歐洲各國,更是對美國的挑戰。在德國如此大方的行動下,美國總統奧巴馬迫於群眾壓力,也只好下令增加收容難民的數量,由數千人加到分兩年收容十八萬五千人。今有各國對中東大起討伐之師,英法也在商討要加入空襲行動;德國在這時挺身而出,以行動說明如何以德服人。在此祝福各國救人的行動,願難民都能得到雪中的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