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
文/賈慶秋
父母一般都是愛子女的。孩子呱呱落地時為父母帶來希望,孩子可愛的笑臉是父母的甜心,孩子健康成長便是父母的安慰。問題是,當孩子不聽話、當父母忙碌、當磨擦產生或意想不到的難題出現時,能發揮的「愛」還有多少?剩下的「愛」又有多少?
◎當孩子不聽話
順父母意思、聽教聽話、猶如天使的孩子,有誰不愛?當孩子漸長,便開始建立自己的思想,發揮自己的小宇宙,什麼事都希望能自作主張、自行決定。在這些階段,父母便逐漸進一步認識和「領教」到孩子的真性情、真個性。當孩子的個性和選擇有別於父母的期望,甚至相違背時,父母的驚訝、不解和失望,繼而引發出來的不認同、不滿、抗拒,以至憤怒,便抵消了部分愛的指數,難以全然地親近和擁抱孩子,這是現實。突破點在於,我們能否「Love As愛的現實It Is(依照孩子的本相去愛)」。愛,是因他就是我的孩子,因他是我帶來的生命,因這生命的獨特和價值,因生命本來是美善的。這個生命或許有時結出不甜美的果實,綻放不出亮麗的色彩,但要相信,這個生命的本質是美好的,只是一些因素影響了他的果子和色彩,導致思想或行為有所偏差;然而,你得看穿這些思想行為,因其背後,仍是自己所寶貝的孩子,仍是當日天真爛漫的那張臉,仍是需要愛與擁抱的那顆心靈……你便會張開手、放開懷,將其接納,慢慢調教,繼續愛惜。
◎當父母忙碌時
人是有限的,精力、時間、專注力和耐力都是有限的;當父母將這些都投放在其他事務上,忙碌不已時,放在孩子身上的精神和注意力自然相對地減少了,能給予孩子的愛心也因而變得有限。所以,當孩子稍不合作或產生問題時,忙碌的父母便很難耐心地去了解問題背後的原由,也沒太多心思、精力和時間去深入分析解說,只想儘快將問題了結。若是父母沉溺於工作或娛樂中,更會失去對孩子的興趣,這樣,愛孩子的心便隨流失去了。
◎當愛回復完整
愛,不一定要去做些什麼──能為孩子停下來,為孩子而放下一些事務,為孩子放下一點自我,為孩子而不去注目一些問題困難,繼而騰出心思和時間、空間,留下一些精神心力給孩子,這就是愛。愛是需要空間的,不然便會打折扣──愛得不足、有心無力。唯有我們的身心靈有足夠的空間,歸回愛的源頭時,方能愛得整全,以至遭遇任何境況,在孩子發生任何事情時,我們作父母的都能實踐愛的真諦──「恆久忍耐,又有恩慈……不輕易發怒……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哥林多前書》十三章4至8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