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
文/余謙柔
土耳其之大和文化之多元,非三言兩語能說完,繼上回介紹有關古代世界內姆魯特巴山一帶,這次挑了一個同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卻有著截然不同氛圍的小鎮──番紅花城(Safranbolu)。
番紅花城位於土耳其安納托利亞中部,離首都安卡拉約兩百公里。由十三世紀開始一直至二十世紀初,番紅花城都是東西商貿路線的一個重要驛站,是商隊往返亞洲和歐洲歇腳的必經之地。因著這個重要的貿易地位,番紅花城的經濟得以發展逢勃。富裕的居民也陸續修建小鎮,到處屹立著奧圖曼風格的豪華建築。大多屬於驛站的地方,都隨著十九世紀鐵路的出現而被淘汰及改建,以配合現代化的需要。然而,番紅花城卻沒有因著交通的改革而變遷,她還保持著當時驛站的容貌,大部分現存的建築都是那時期遺留下來的。
中央市集連同外圍的商店和住宅合稱爲「坑(Çukur)」,以兩條河流為分界,形成一個三角形。現在仍有不少商店營運,可以看見工匠細心打製皮具鐵具。商店還是十分古色古香,設備簡陋,特色非常。由於番紅花城的遊人不多,要仔細觀察工匠工作一點也不難,不少工匠還會熱情地向你展示作品。奧圖曼帝國在十一世紀佔領番紅花城,它在兩個世紀後正式稱為商貿重地。那時興建的舊清真寺、舊浴場尚在。因為商隊貿易在十七至十八世紀最蓬勃,原先的中央市集也因此被擴建,到處林立著旅館、馬槽、清真寺、商店和浴場,現在不少還保留著,雖然裡面的用途都已改變,但走在街上,看著建築的外形,也不難感受小鎮以前富裕又繁榮的景象。街道都以石頭鋪砌,順著山勢起伏,大多都是狹窄而彎曲,並向內傾斜,以防下雨時積水。
富奧圖曼特色的房子通常都有一半以上是用木材建成,木板與木板之間夾雜著其他材料如黏土、磚瓦等,形成條狀花紋。主要的居室都在一樓,地下一層的外形和結構則不一樣,很多是用石建成的,像一個台架撐著上面的樓層。要了解奧圖曼的風土人情,除了看建築物的外表,還要參觀一下裡面:天花板十分考究,不是細意雕琢花紋,就是繪上圖案。一樓的樓底較低,是冬天的起居室,以便保暖;二樓的樓底則較高,讓空氣流通,是夏天的起居室。每一個房間都沒有固定用途,能隨著季節或喜好改變而成為廳房、睡房或客室。
鎮上有幾所由民居改建而成的私人博物館,保留了當時的家具和裝修,讓遊客彷如置身其中。有幾所博物館還有人形公仔顯示以前的人的生活習俗,包括他們婚宴上的舞蹈、如何在櫃子裡的浴盆洗澡等,真是繪形繪色。
此外,城裡還有一座鐘樓,上面有一位已在鐘樓上工作數十載的「鐘樓老伯伯」,每半小時敲鐘一次。遊客可爬四十級樓梯到樓頂,鳥瞰小鎮風光。據說此鐘原本從英國運來,是十八世紀奧圖曼首相送給番紅花城人民的禮物,讓他們在家和工作的地方都可以同一時間聽到鐘聲。鐘樓旁的市政大樓則被改建成一個較有規模的官立博物館,有系統地陳列著不少展品。
番紅花城顧名思義是因出產番紅花而聞名的。以前,這裡種滿了番紅花,也是不少商旅購買番紅花的地方。對現代的遊客而言,這裡的番紅花味土耳其軟糖就是必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