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青年園地: (留學生加油站) 從考雅思想起

2015年7月
文/林綏行

 

 

由於申請兼讀課程,學校要求我提供語言成績。上一次考「雅思(IELTS)」已經是六年前,就算成績達標也早已過期。雖然有點不甘心付一大筆考試費,但我還是抱著好奇的心情報考了,期待藉此評估一下自己在劍橋標準下的語言能力。

 

 

 

提到雅思,想必有很多同學都會翻白眼或是做出作嘔狀,因為或多或少我們都有過辛酸的備考經歷。與國際學生打交道多年,我見證過不少學生與語言考試「搏鬥」的事蹟。為了達到理想大學的語言要求,一眾考生想方設法提高自己在雅思考試的表現:嘗試利用題海戰術攻克雅思的學生不少,當然靠著應試技巧而僥倖過關的也大有人在。對於從小在考場身經百戰的學生,這不過是實現目標前需要跨過的另一個門檻而已。

 

 

讀大學時,每到考試季,平常格外冷清的圖書館直到夜深依然一席難求。同學們使盡渾身解數,務求能在最後一週把過去一年所學的材料全部讀完背熟。在這種煎熬之下,大家既恨不得時間能無限延伸,卻又恨不得這種折磨可以儘早結束。雖然我也遇到過一些對考試抱豁達心態的朋友,但我認識的人當中,一提到考試,大部分表達出的都是被動和無奈的情緒。

 

 

事實上,考試旨在考查學生對知識或技巧的掌握程度,它只是一個工具,本不應與考生成敵對關係。但不知從何時起,我們把這個工具看成為一個要征服的對手,甚至想盡辦法通過應試技巧來掩飾可能存在的缺陷;或是通過考前的「惡補」來取得相對滿意的成績,然後僥倖地安慰自己:總算勉強為過去一年的學費有個交代。我們對考試的錯誤解讀,無形中賦予了考試一個超然的地位──衡量我們價值的天平。於是,考試不但未能幫助我們及時發現自己的知識漏洞,引導我們更準確地選擇發展方向、發展個人天賦與潛能,反而是,無論結果令人滿意與否,考生的價值都被考試的結果所定義。

 

 

 

 

 

其實,生活中被誤讀的又何止「考試」?

 

自從離開校園,除了一部分職業需要繼續進修或者考取一些資格證以外,大部分人需要面對考試的機會少之又少。但生活中需要面對的考驗卻接踵而來。它們從不會向我們預先公佈考驗的日期或模式,也沒有講座可參加,更不會因為我們的準備不足而手下留情。同理,當我們短視地把生命中的考驗誤解成命運對我們的宣戰,因而處於忙亂複雜的應付中,而不能有策略有智慧地面對問題,那麼,任憑我們把自己練得十八般武藝,卻錯過了這些考驗向我們傳遞的關於人生的寶貴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