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一家公司開拓出一個新的市場,無數競爭者就會接踵而來,期待分一杯羹。 Uber 到了今天,市值已經超過五百億美元,但每天也都面對著不同的競爭對手。
1) 本土競爭者
新晉的競爭者,往往會以本土為基礎,希望藉著對自身市場的認識而在本國站穩陣腳,然後再圖大計。以英國為例,市面上其實有很多召車 App(流動應用程式),如 Hailo、Gett、Kabbee ,還有最新的 Juno、Karhoo等。其中 Hailo 就曾流行一時,甚至從英國打入美國市場,不過最後在美國卻失敗收場,於是重新專注於英國的黑市場。當然也有新公司打敗 Uber 的例子--中國的「滴滴出行」在八月收購了「Uber 中國」,可以說基本統一了中國打車市場的江山。不過「滴滴」及「Uber 中國」兩家公司在這些年間各自損失了數百億美元。所以要打敗 Uber 就要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在印度、東南亞等地,本土的召車 App 更如雨後春筍。
2) 其他科技巨擘
科技巨擘如 Google 、 Apple 等,一早就已經在開發無人自駕車。隨著科技開始成熟,將自駕車應用在的士上也不過是舉手之勞,而研發新 App 對它們來說更是駕輕就熟。不但如此, Uber 現時非常倚頼 Google Map —命脈被掌握在 Google 手上不說, Google 在這些年間已經收集到不少 Uber 的交通數據,可說至少也是知己知彼。再者, Google 已經公佈自家召車 App 的試用版,而原先 Google 在 Uber 的董事也已被辭退。 Uber 為了重新得到自主,它們將會投入大量資源在研發自家的地圖軟件及自駕車上,可見將來兩家公司的競爭將白熱化。
3) 傳統的士
不少地方中的士司機都要有相關的牌照才能營業,相比起無牌經營的 Uber 的士,傳統的士司機都有額外的支出。於是,的士業界團體紛紛向政府施壓,嘗試以行政手段將 Uber 趕出當地。在2016年6月,法國政府就以無牌經營的士服務為由,向 Uber 高層罰款。除此,其他國家如德國、澳洲和丹麥等,政府都以非法經營為由,控告 Uber 或 Uber 的駕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