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專題: 華人對保健品的誤解

文/安琪

 

 

許多人每天都服用維生素或其他保健品,希望促進身體健康,或減輕疾病所引起的不適,甚至推遲老化現象。然而,市面上有關保健品的資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雖然許多處方藥物用天然物品製造,但「天然」卻未必一定表示「安全」。例如紫草和卡瓦胡椒(Kava) 這兩種藥材都可能嚴重傷害肝臟。此外,製造商常使用「驗證」或「認證」這類術語,並不一定能保證產品的質量和濃度。由於英國政府對保健品如同食物一般看待,不像對藥物那麼嚴密監管,無需經過科學實驗證明產品是否安全或有效,廠商且能採用多種營銷手法,宣傳產品的功效,因此消費者易被誤導。以下為一些華人常有的錯誤理解:

 

 

 

 

 

 

 

 

1.所有的「多種維生素 (Multivitamins) 」都是一樣的

 

 

其實「多種維生素」並沒有「合法」的定義,任何含有兩種或更多種維生素(礦物質、植物化學物質、甚至藥材)的產品,都可稱為「多種維生素」。夏威夷檀香山大學在2006年的一項研究中訪問了26,375人,他們所服用的「多種維生素」就有1,246個品種!近70%的人選擇「每日一粒」的品種;16%的人採用「維生素B綜合劑」;14%則服用「抗氧化」混合劑。在同一組(例如「維生素B綜合劑」)的產品中,成分也差距極大,一些產品更含大量的某種營養素。消費者必須看清楚標籤,確保保健品適合自己的身體狀況。

 

 

 

 

 

 

2.保健品的構造及功能都經過科學實證

 

 

製造商宣稱保健品的構成及功能(例如:「鋅有助於維持免疫力」),以描述產品某些成分對人體的功用。通常這些聲明背後的研究都未必得到科學界一致支持。例如番茄紅素 (Lycopene) 之類的植物化學物質尚在研究階段,科學家對它們的潛在益處了解不深。美國一個獨立營養產品測試服務和消費者監督組織 ConsumerLab.com 的總裁庫珀曼博士 (Tod Cooperman) 指出:「製造商只會透露一部分資料。只要消費者曾聽聞過某一種成分,便會認為它有一定的價值。」被看成「高級」的成分可能決定一瓶「多種維生素」收費£50還是£8。消費者必須慎防「時髦」保健品及令人難以置信的營銷聲明。

 

 

3.「研究證明……」是指臨床研究明確地支持製造商的聲明

 

 

大多數「證明」某種維生素或礦物質補充劑有保健功能的研究都屬觀察性質,即是調查人們的生活習慣(例如飲食、運動、服用哪些保健品),然後分析這些統計數據,以確定與疾病有何關係。當一個觀察性的研究發現,「一些人每日服用某品牌的多種維生素,經若干年後,患結腸癌的機會比那些沒有服用的人低X%」,我們不能假定,這完全是因為服用了該品牌的多種維生素(而不是多個因素)所致。調查顯示,服用保健品的人士,往往都有其他健康的生活習慣,例如吃大量的蔬菜、不抽煙和經常運動,所以很難辨認出單一個的保護因素。

 

 

 

 

 

 

4.標籤上列出的成分全部屬實

 

 

製造商必須列出產品的成分及其分量,但無需證明這些內容的準確性。

 

 

製造商可以聘請一些獨立公司測試他們的產品,以驗證︰(1)標籤上列出的成分全部屬實;(2)不含污染物;(3)在人體內會適當地溶解。但這類驗證只能證明產品標籤上列出的成分屬實,而不能保證保健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