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志光
翻譯/劉愛群
什麼是「智能城市」?這個我們可能已經聽說過的名詞,會使我們腦海浮現出一幅未來創新的影像:無人駕駛汽車在太陽能街燈照明的街道上往來,路上行人拿著智能手機與親友通訊或與客戶談生意。
然而,智能城市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不過在兩年前,我瞥見了智能城市的模樣。早在2014年,我到南京參加一個會議,主人家請我吃晚飯,飯後帶我到當地著名的城牆參觀,並沿著美麗的秦淮河畔漫步。當我們正要離開河畔時,一輛出租車緩緩駛近,在我們身邊慢慢地停下來,我的東道主便對我說:「請上車吧」。在車上他告訴我,他是用智能手機內的應用程式「打的」。他說,現在很少人會在街道上揮手召出租車了。下車時,我沒有看見他付車費。原來他已經用智能手機付了,並且向我示範如何用手機評那司機的「優良服務」。令我有點意外的驚喜,是這一切竟然發生在那座被許多超過600年歷史的建築和文物包圍著的古城南京。我還以為在美國加州矽谷的先進高科技園區才會碰到這情況。我的東道主說,南京市誓要成為中國領先的一個智能城市。
◎中國在領導世界潮流?
事實上,這次到南京參觀之後,我意識到中國在其創新使用智能手機和信息及通訊科技(ICT)上是多麼先進。那時我才想通了,為什麼前一年我幾次到訪杭州時,在街上揮手近一個小時都召不到出租車,連空車也不停下來!當時我無法理解杭州的出租車系統如何運作,現在才知道,這些駛經的空車,正在去接一些通過智能手機預約的客戶。與許多西方國家比較,這方面中國實在是遙遙領先。
剛於本月初,我們從新聞聽到世界上最大的跨國網上出租車公司優步(Uber)宣佈敗於中國同行滴滴出行(Didi),並打算將其所有股份售予滴滴。通常西方國家都會批評中國抄襲,但這次許多國際商業界分析人士都認為,這是由於滴滴智勝了優步。滴滴的成功因素之一,是利用非常創新的社交平台微信(Wechat),使用網上通話、付款和信用評分。更充分利用微信擴展其服務範圍,從預約出租車發展到預約專車、巴士及拼車出行。據報導,許多美國高科技的大公司,如臉書(Facebook)和推特(Twitter)其實是很羨慕微信和滴滴等中國科技公司的成功,並且正在密切關注他們的今後發展,從中學習。
我們不難看出微信的創新優點。在我們牛津的華人學人團契裡,不久前還全賴於使用電子郵件和短信發出通告,以及提醒人們參加聚會和社區活動。現在我們全部使用微信,不僅是發送會議通知,也能隨時隨地與當今及過去的會友分享新聞、體驗和感受。有了這些信息及通信科技(ICT),我們好像突然變成了一個智能化的群體。
◎如何建設一個智能城市
當然,一個智能城市不僅僅是靠許多使用微信或臉書等社交網絡的人建成。智能城市最重要的目標是提高市民的生活質素,其中包括良好的交通運輸系統、確保食物和乾淨水源的供應、清新的空氣和安全的環境。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搬到城市裡居住,也帶來很多挑戰。新聞週刊(Newsweek)最近的一篇文章報導,中國城市中90%的地下水已被污染。加州大學一位研究人員報導,在中國污染問題每天殺死4,000人,而我們先前的文章中也提到中國很多大城市面臨的危機。
儘管有這些挑戰存在,許多人認為智能城市是城市的未來。世界上最大的專業技術組織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簡稱為IEEE)所出版的消費電子雜誌(IEEE Consumer Electronics Magazine),提供了構建智能城市的主要組合成分(圖1)。而ICT科技就是智能城市的支柱,使人與人之間、人與設備之間,和設備與設備之間有效率地連接。這些主要組合成分包括智能基建、智能建築、智能運輸、智能能源、智能醫療、智能科技、智能管理、智能教育和智能公民。例如,智能建築不僅會使用可再生能源,還會與其他建築物及其住客連接,充分利用能源,儘量使用戶感到生活舒適。智能能源將利用在線自動計量器,以減低能源成本。智能醫療會利用智能傳感器和ICT設備,將患者與醫生和護理人員連接,提供量身訂做的醫療服務。智能管理、智能教育和智能公民,是確保每個人都充分知情並積極參與的重要成分。
◎卓越的典範
中國擁有世界上數量最多的智能手機用戶,報導說國內用戶遠比西方用戶更傾向於日常生活中善用智能手機。《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週刊預測,中國將會塑造網絡商務的未來;而中國將出現更多智能手機的新用途、「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和「大數據(bigdata)」的新應用程式。作為二線城市的重慶,也渴望領先成為一個智能城市。市內最近推出了150個配備有免費無線網絡(WiFi)的智能垃圾桶(圖2),每個垃圾桶都可以作為無線網絡樞紐,可供附近的60人使用。它們還配備了智能煙霧感應器,如果垃圾桶著火,將觸發警報。另外,電源是由太陽能電池板供應,並且可以存儲過剩能量,以至沒有陽光時,也不需要外來電源。它們會在適當時候發出指令,「呼召」人來清掉垃圾。
誰還敢說中國不能創新呢?或者,有人可能擔心這些嶄新和不斷變化的科技,可能會沖淡了我們優厚的中國文化。但我在南京市的經驗,讓我看到一個智能城市其實也可以同時保存其他豐富的文化遺產。
[本文作者為克蘭菲爾德(Cranfield)大學電機工程教授]
(資料來源:中國新聞網China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