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專題: 中西文化在死亡觀上的異同

馬日恆

生與死是每個民族的最大詰難,不同文化的生死觀分別很大,而節日往往是民族間對生死觀的體現。華人的清明、重陽及盂蘭節就是活人對死者的回應;而主要受基督教文明影響並能體現生死觀的西方節日有諸聖、萬聖、萬靈及復活節。今年復活節與清明節都在4月,若你身處一個華洋並存的氛圍,便能看出中西文化對死亡的看法之異同。

先論相同之處,可以肯定的是對先人的思念乃放諸四海皆準。無論任何宗教或文化,對先人之思念是情感的表達,也是記憶的延伸。無論是基督教的諸聖節、中國人的盂蘭節,或是墨西哥的亡靈節(其實是諸聖節的變奏),都是對先人的思念在節日上的體現。另一相同之處,起碼在傳統上,是相信肉身消逝後靈魂還有下一個旅程。不論相信死後要受最後審判的基督教、有輪迴之說的佛教還是繪影繪聲地說有18層地獄的道教,都在述說死後的下一站。還有一個相同之處是謹慎對待死亡的觀念,差不多任何民族對喪禮的安排都抱著一個嚴肅的態度。

單看上述三點,我們可能會認為中西方對待死亡的看法相近。可是,任何比較一定要看細節,而在死亡觀的比較上,細節尤其重要。華人在傳統上所注重的是孝,故有「百行以孝為先」一說;而基督教文明中雖有當孝敬父母這一點,但並未以此為優先。以孝為先若成為一個社會制約,便會形成社會對不孝的鄙視,而對先人的思念本來是一件很個人的事,若滲入了社會的制約,便容易把部分心思轉化成從俗的考慮,有時可能扭曲了個人單純的心意。反觀西方文化沒有因孝而來的社會制約,對先人的思念較少滲雜別的考慮;但也有可能在沒有社會制約的推動下忽略了孝道。

至於在靈魂的下一過旅程上,基督教文明與中華文明便有很大的差異。前者相信造物主對死人活人的最後審判;後者則偏向相信輪迴之說,可是在當代唯物主義的影響下,很多中國人不相信靈魂不死,而是相信人死如燈滅,沒有來世。前文提到中西文化也慎重看待喪禮,但在執行上卻大相徑庭。中國文化有慎終追遠之說,雖能廣義地理解為以家為本體,但核心仍然是孝;亦有死者為大之說,其重點是對死人要特別尊敬。西方人的喪禮重點是呈現死者的一生,同時也要透過喪禮來安慰在生的人。最後也是非常明顯的差異,就是死亡對普遍華人來說是忌諱,西方文化便少了這層顧忌。

上述觀點旨在解釋中西文化在看待死亡時的異同而沒有熟優熟劣的判斷。因為文化是一群又一群的人聚居一起之後,慢慢因應群族的需要而點點滴滴地累積起來。只要沒有過度防礙別人的自由與安全而又被普遍接受,任何優劣的比較也有欠公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