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世界風情畫: (樂縱橫) 華倫西亞省的雙城記(二) 孕肓兩任教宗的查迪瓦市

馬日恆

因追看美劇《西部世界》,上期介紹了其取景處華倫西亞市。這次介紹離華市約一個小時車程的查迪瓦市(Xativa),當中緣由也是從看劇引起。這齣《波吉亞家族(Borgia)》的取景處雖然不在查市,但故事是圍繞在市內出生的教宗阿歷山大六世。此市的治權在2,000多年內數度易手,其文化及建築也集各家之大成,而最能串連不同時代的名勝,必定是位於市南山丘上的查迪瓦堡。

All Roads Lead to Rome

查迪瓦堡其實有孟拿(Menor)及馬卓(Major)兩個堡壘,從羅馬時代起便是守關的要塞。大家可能也聽過「條條大道通羅馬」,現在聽來覺得誇張,但其實是那時代的一個事實;從羅馬出發的奧古斯達大道便可一路通往查迪瓦堡,其戰略重要性可見一斑。來自北非的穆斯林佔領西班牙後便將山丘的要塞改建為堡壘,基督教收復運動後,華倫西亞王國以當時得令的哥德式來擴建馬卓堡,其風貌留存至今。

西班牙的歷史輪廓

我認為穆斯林混合哥德式建築並不是此堡的觀光重點,堡內遺留下來有關不同朝代的戰事更能令遊客明白西班牙的歷史輪廓,且由羅馬人從原居民手上奪取伊比利亞說起。羅馬帝國的前身是一個共和國,它與雄霸地中海及北非的加拉太人展開第一次潘歷戰爭(First Punic War),得勝後遭加拉太人報復,第二次潘歷戰爭便因此而起。為加拉太掛帥的是以出奇制勝聞名的漢尼拔。他棄意大利南部,而取伊比利亞為登陸點,登陸後便在查迪瓦堡駐紮。堡內仍有一道漢尼拔門,傳說他的伊比利亞妻子為他在堡內誔下麟兒。漢尼拔從這裡揮軍到意大利腹地,差點便攻入羅馬,但最後卻被勒令回朝,有點像岳飛。戰後羅馬人重奪查市,並在此加建要塞,現時仍可看見他們留下的城牆和儲水室。

穆斯林時代到收復運動

8世紀初,從阿拉伯分拆出來的諳米也王朝佔領伊比利亞,期間在羅馬人留下的地基修建孟拿堡,11世紀末被摩洛哥的穆拉比特王朝取代。可是數十年後,穆亞希德王朝也從摩洛哥冒起並渡海攻克查迪瓦堡,繼而取得半島的控制權。基督教收復運動期間,阿拉貢王詹姆士一世在圍城五個月後攻陷查堡並逐步收復伊比利亞。200多年後,他的後人費迪南二世更與卡斯蒂拉的伊莎貝拉女皇成婚,之後全面驅逐在格蘭納達苟延殘喘的穆斯林王國,這便促成了西班牙的全面統一,並可無後顧之憂地在剛發現的美洲殖民。

西班牙皇位爭奪戰

1700年11月,無兒無女的查理二世去世,遠親中可繼位者分別是神聖羅馬帝國國皇的幼子查理斯以及法國國皇的孫兒腓利,翌年便展開了西班牙皇位爭奪戰。其中一仗是查達菲圍城戰,支持查理斯的一方有2,000人被屠。腓利得勝後下令焚城並將市名改為聖腓利,往後市名得以還原,而市民特意將腓利的人像畫倒掛於市中心的博物館中。100年後,拿破崙佔領西班牙,更立其兄為西班牙國王。可是,在半島戰爭失利下,法軍撤離西班牙,撤退時把查達菲堡的正門炸毁,現時的大鐵門在19世紀末重建。2,000年來,查迪瓦堡便這樣無奈地見證着西班牙的權力交替,可幸它也同時俯瞰市內及附近山巒的風光。

兩任教宗之城

山丘堡壘並不是查達菲市的唯一看點。上文提到《波吉亞家族》一劇,這個文藝復興時期的望族,公認的始創人為雅方素波吉亞,最後成為教宗嘉禮三世;而他受洗的聖瑪利亞大教堂便位於查市,現設博物館,展出一系列珍貴的教廷文物。他的姪兒是出生於查市的羅迪高波吉亞,即是極具政治手腕的教宗亞歷山大六世。其故居位於一個以他命名的廣場上,而他受洗的聖彼得教堂也在不遠處。市內旅遊局特設一條以兩位教宗為主軸的觀光徑,乃遊市的上佳選擇。

歐洲首個造紙城市

查市曾盛產厘士花布,市內仍有傳統的布藝店。可是說到傳統產業,居首位的一定是造紙業。歐洲要到12世紀中葉才盛行紙品,這有頼曾佔領伊比利亞的穆斯林。造紙術為東漢蔡倫所創,乃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直到8世紀末才通過絲綢之路傳到巴格達;200年後才傳入阿拉伯,當中的穆斯林最後把它傳到歐洲。而歐洲第一個造紙市便是查迪瓦市,這也許是殖民主義少有的正面影響吧!

後記:政治抹黑

在《波吉亞家族》一劇,教宗阿歷山大六世被塑造為一個用人唯親、殺人如麻並窩藏情婦的人物,想必是編劇利用有關他的傳言來加強劇力。三大指控中,窩藏情婦肯定是事實,他甚至不避諱私生子女出入教廷大宅;用人唯親則是被誇大了,極其量是向家族利益傾斜;而殺人如麻則應該是無中生有。他甚至是位和平主義者,比文藝復興時期的其他教宗更能以政治手腕化解干戈。以那時代的角度看,窩藏情婦及養有私生子般的醜聞不足以令他下台(也是教廷的腐敗,促使加爾文及馬丁路得等人提倡宗教改革)。有史學家為他平反,認為當時意大利的望族輕看這個西班牙家族,他唯有委任幾位親信在教廷當高職,以防意大利幫阻撓他的教廷改革;至於殺人如麻的流言,則有可能是意大利幫的惡意中傷。歷史人物的評價便留待史學家去定奪,我要指出的是流言蜚語對個人聲譽的殺傷力,以及我們去接收未經證實的訊息之態度,因為後世只會留意這些流言而忽略其政績。《聖經‧雅各書》說得很好:「你們各人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這段教導在現時假消息橫行於電子媒體的世代中尤其珍貴;唯有努力用心聆聽,再深思熟慮地作反應才不至於淪為假消息的傀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