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專題: 大城小故事

2013年8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郭杜妙嫻、馮兆雄、陸思齊、方思潔、胡德明、馬日恆、林珊一

 

 

堅理臣老先生於50 年代的英國,在一個富裕家庭長大,自少家中擁有一部私家車。他回憶說:「當年爸爸擁有一輛兩座位的MG 開篷車,現在已經成為了人們收藏項目之一。當時的汽車沒有安全帶,一家外出時,父母把我這個小孩放在座位後面的小空間,現在回想起來著實危險極了!如果車子急速拐彎時,我很可能就被拋出車外了。

 

 

 

 

 

 

「在那個年代,一般的家庭根本負擔不起買車子,平日出外只靠走路,或是坐公車,當時的公車也只在一個地區內行駛,沒有像現在的長途公車,可以坐到幾哩遠,所以人們幾乎很少會到離家很遠的地方去。當時的人都是在家的附近工作,不像現在會在老遠的地方上班。如果想要到遠一點的地方,或是到其他城市,就得坐火車。

 

 

「工業發展蓬勃,大量工廠建於城市中心,不少住在郊區的人因此搬到市中心工作。但後來市中心因工業污染的情況嚴重影響生活質素和健康,很多人又再搬回市郊居住,每天坐火車到市中心工作,對火車服務的需求因而大增。

 

 

「在60 年代,要駕車進入倫敦市中心是談何容易的事,道路上沒有交通擁擠的情況,跟現在截然不同。加上擁有車子的人還不算多,只有中、上流人士的家庭才會擁有車子,縱使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家庭也只有一輛車子,不像現今,一個家庭就可能同時有幾輛車子在路上跑。當時開車的絕大部份是男性,後來因為女權運動的影響,才開始有更多女性開始駕車。

 

 

「那時汽車的可靠性和安全度都比現時低很多,車子內帶動風扇的皮帶(fan belt),經常出現故障,所以在堵車時,常常看到前面的車子在冒煙。

 

 

「航空科技發展更是一日千里,在60 年代,國內航班非常少,且不固定,從倫敦飛到愛丁堡的航班選擇卻很多。當時的國際航班也不算多,本人曾在1969 年飛到香港,中途就停了5 個國家,包括羅馬、印度、新加坡等。原因是當時乘坐飛機的人不多,航空公司需要沿途到不同國家接載更多乘客,所以從英國飛到香港便需要20 多小時。當時乘坐飛機的人都不是為了旅遊,大部份是因為工作和家庭的原因。有一次,本人乘搭的707 型號客機就只有12 位乘客,因為當時機票很貴,很少人負擔得起。本人那張機票就花了約£1000,相對現在來說,就大概等於£10,000 了,所以『廉價航空』,對當時人來說就如同痴人說夢。

 

 

到了70 年代,航空公司把賣票服務外判給承包公司,機票價格開始減低,但承包公司為確保飛機座位坐滿,於是一般長途飛機要途經8 國,以接載更多的乘客來減省成本,從英國飛到香港的旅程因而長達24 小時之久。」

 

 

相信現今的人們都難以想像40 年前的情況,今天我們仍對12 小時從英國到香港的旅程咋舌,抱怨北半球飛南半球要花22 小時,事實上,這是不少前人努力研究的成果,就讓我們下次乘搭長途飛機時抱著一個愉悅和欣賞的心態去期待極音速客機的研發,把飛機行程再度縮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