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專題: 從兵馬俑看秦始皇的生死觀

2013年9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郭杜妙嫻、馮兆雄、方思潔、胡德明、林珊一

 
文/劉思行

不論古今中外,無分貴胄、庶民,人常感到光陰如水而流,年月如飛而逝,乃慨嘆青春不再而望可不老;凝思人生苦短而期為不朽。於是勞精疲神,「嘔心瀝血」務求挽留青春,設法延續生命。中國首位皇帝――秦始皇也毫不例外。

 

 

◎生為長生死而復死

 

眾所周知,秦始皇切慕長生不死,因而多次命人採煉丹藥,唯未能一舉成功。故不惜耗資鉅萬,派人遠赴東灜,為得妙藥仙方,無奈事與願違。後乃雷霆大發,坑殺方士、儒生。此外,即使在生不能長生,始皇仍望死後能不再死。故登基不久,即於「酈戎之山」興建陵墓。前後經七十二萬人共三十多年的辛勞、犧牲而建成。更設兵馬陶俑於其中。充分反映他相信人死不滅,期許人生永恆――不單靈魂,兼且肉身。故此,身心仍有意慾,仍求滿足,包括霸業延續和享受延年。

 

 

說到霸業延續,兵馬陶俑「人」強勢眾,為數不單超過八千,兼具步兵、馬兵,而且置有眾多戰車、戰馬。軍兵所佩各種兵器,如刀劍、弓矢、盾牌、槍、戟等,不單鋒利,且能防銹。整體更有劍拔弩張,所向披靡之勢;亦含退可守、進可攻之意。此外,墓中的模型宮殿均建有高牆和大閘,又貫以水銀作河來加以保護。可見始皇確有在陰間繼續守護和擴張領土的意向。

 

 

其次,人俑中除兵將外,還有官僚。證明始皇渴想身在冥界,仍可施政和管治。至於製造兵俑所據的人頭模型共有八種之多,亦見始皇抱有引國家版圖遼闊、人種多元而自豪的心態;而模型宮殿的天花刻有天體圖案,則更見他有在死後統管寰宇的宏願。

 

 

至於享受延年,首先可見於陵墓的地點,史載酈山北有金礦、南有玉礦,葬身其中,固是享受。其次,宮殿設計和佈置均極富麗堂皇――不單以黃金、珍寶為裝飾,也廣建官邸、禮堂和馬房。再次,陶俑中竟有優伶、樂師及力士,所以活在陰間不愁娛樂。此外,兵俑高度、制服和髮式各有不同;文官服飾亦明有差異,顯見始皇有意在此維持人間的品秩和階級。綜之,始皇無疑盼望可在陰間維持生前奢華糜逸的帝皇生活,也希望維護君臨天下的九五尊嚴。

 

 

事實上,陵墓與兵俑的建置,不單反映秦始皇在世追求長生,也說明他死後害怕再死。史載陵墓四周機關密佈,且一旦築成,始皇便盡殺築墓工匠。他之所以如此心狠手辣,皆因他深懼「生人」作祟,會破壞其「長生」大計――不論是閒人擅闖、賊人盜墓或歹人損害遺體,均可令他的陰間生命輒然告終。「生人」以外,始皇同樣顧慮「死人」;設置兵馬俑的目的,固在保疆衛國,但也為生命延續,所以陶俑皆面向東方,正因秦國本居於西,被它征服的列國卻居於東。因此始皇認為必須防範六國的亡靈尋仇、索命,使他慘歴另一次的死亡,且才是真正的死亡!

 

 

對於秦始皇這種生為長生,死怕再死的觀念,不知你又有何感想呢﹖

 

 

 

 

 

◎生為永生 死而復活

 

基督教有所謂「永生」的觀念,驟眼看來可謂與秦始皇的「長生」思想雷同、相當:在原有的人生以外,生命尚可延續。但若細心探究,二者在意義上卻大相徑庭。

 

 

首先,「永生」的意義不在於不死,不論生前或死後,卻在於與神同在、與主團聚。換言之,基督徒仍難免一死,肉體且必腐化,所謂「塵歸塵、土歸土」。生命延續的載體、媒介在於靈魂而不在於肉體。既無肉體,則亦無生前因肉體而生的物慾、意願,也無能力、資源來加以滿足。使徒保羅曾說:相信主、忠於主的人死後會返回天家,但身體會發生變化――在世的肉身終必朽壞,卻改以一個「不朽」、「榮耀」、「強壯」和「靈性」的身體而繼續生存。此外,靈魂亦會歸入一種默然靜止、純然休息的狀態。無怪乎《聖經》常將死亡喻為「睡眠」。

 

 

再者,「永生」本義既是與主同在,則無需遙指未來。自信主一刻開始,基督徒其實已能經歷永生,享其滋味,即便目前只是一番淺嚐。故此,也有基督徒認為「永生」的意義不應單指進天堂、享永福,更應指建天國於人間。因為能為眾人造今生之福,即天堂美境展現於目前。

 

 

此外,能夠獲得「永生」固然是人生最大樂事,但非因死後仍能享生前因感官而有的歡樂,卻因與神同在、與主團圓,得以進入絕對光明、無比榮耀的境界。如此就是最大滿足,也是身處「天堂」。即使使徒約翰說「天堂」是「黃金城,碧玉牆」也許只是象徵的形容,而非實質的描摹,但既能有主為伴、與主永偕,那又夫復何求﹖又何不為樂﹖

 

 

不過人能承受「永生」、進入「天堂」,根由在於神的恩典和賞賜,而非人的意志和力量。否則便無公平、公正可言。因為只要能權傾一國、富甲一方,則殘民害物者如秦始皇,也大可遂其「長生」心願。正因神既慈愛又公義,所以一方面應許永生,另一方面亦施行審判。他日當主再臨人間,已死信徒會死而復活,與祂面見;在生信徒亦會被提到空中,和祂相遇,但各人皆要面對審判。到時神「必照各人的行為報應各人」。如《啟示錄》所言,不義和不潔的人都要接受終極的刑罰,就是再次和永遠的死亡。故此,如始皇所想像,人死確實還可再死,但非因「冤家」尋仇,卻因神施審判。正因如此,若要面對審判而仍可「坦然無懼」,人必須接受耶穌為救主,因信耶穌而「稱義」,並且在信主以後守道虔誠,更新生命。因為主耶穌曾說:「凡稱呼我『主阿!主阿!』的人,不能都進天國。唯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纔能進去」。

 

 

總而言之,若按秦始皇一路的「長生觀」為人――以滿足私慾為目標、以利己損人為手段,則雖然生為長生,但終必死而復死。但若按基督徒一路的「永生觀」生活――以篤信善行為宗旨、以榮神益人為志向,則誠屬生為永生,故終必死而復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