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專題: 留學心得

201211

 

根據經合組織(OECD)及聯合國科教文組織(UNESCO)所發表的數字指出,全球學生出國留學的人數,由1975年的80萬人,激增至2009年的370萬。而華人留學生的數目,在所有留學生總數之中,佔了最大的比率。根據英國廣播公司的資料,2011年共有127萬名中國學生在海外的大學進修,單是2010年就不少於28萬名留學生遠赴海外。美國及英國是他們最喜歡選擇的留學國家。

 

中國學生在西方國家生活,或多或少會遇上文化震盪的問題。班福德(Bamford)表示,留學生通常會遇到的困擾,諸如語言障礙、社會及文化上的適應等。而美國的聖母大學(Notre Dame)的學者指出,當國際生面對文化震盪時,可能會出現的負面情緒及行為徵狀如下:綜合各方研究結果,筆者過往的留學心得,及現在於英國大學工作時與留學生接觸的經驗,得出以下四個重點:

 

◎人在外國心在想家

人在外而心想家是很正常的事。筆者在廿多年前留學英國時,互聯網仍未出現,長途電話費用非常昂貴。所以只能靠空郵信件來與在港的家人朋友聯絡,家書真的抵萬金。當時身邊不少留學生都患上思鄉病,嚴重的甚至要提早回國。但當科技愈來愈發達時,相對來說人與人的聯繫就愈來愈容易了。香港城市大學最近訪問了留居英國的香港人,發現經常與香港親友緊密聯繫的受訪者,其健康明顯較佳。所以,儘早掌握最新的資訊科技,以保持與親友聯繫,是戰勝思鄉病的良方。

 

◎人離鄉賤物離鄉貴

當人離鄉別井後,如果身邊沒有可信託的人,他們通常會出現疏離感,自覺會「人離鄉賤」。這現象,正正是比斯卡(Bitsika)所指,留學生的心理困擾,主要來自他們在社交上的疏離,及心理上的憂慮和抑鬱所致。

 

根據物以稀為貴的市場規律,「物離鄉貴」可能是真的。但從心理輔導的角度看,人離開家鄉是否一定碰到困擾,視乎你如何看這些遭遇。中國人看「危機」是危中有機。如果只看到留學生活的各種不如意事而坐立不安,甚至出現各種負面情緒及行為徵狀,則思想上可能出現以偏概全,或非黑即白的非理性想法。若是如此,我們需要檢視自己對事物的看法,以減低因非理性思維而出現的負面情緒及行為。

 

◎尋求知識學得出色

我來,是要學會自己不會的東西,並且要學得比別人出色:從經濟角度考慮,留學是高成本的投資。此外,博廸學(Bodycott)指出,華人家長非常注重子女的學業。這些成本考慮,加上家長期望,為留學的孩子帶來無比的壓力。他們從心底裏產生一種恐懼,害怕一旦成績未如人意,就無顏面見江東父老。大學為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及減輕其壓力,推出了不少學生支援服務,例如學習技巧訓練、英語寫作及心理輔導等等。師友計劃(Mentorship Programme)是高年班學生或畢業生運用其過來人的經驗,為師弟妹作指路明燈。相信這種生命影響生命的朋輩支援,可以幫助他們有效地學習,及尋找學習及生活的樂趣。

 

◎在家靠兄弟出外靠朋友

中國留學生與其他學生的互動模式,通常是兩極化的──只跟非華裔學生交往;或只跟中國學生交往。研究指出,國際生多跟本地生接觸,有助增進對當地文化及語言的認識,減少心理適應問題,讓他們更容易融入社會。但現實是,建立國際生與本地生彼此間的友誼及支援網絡,是一件說易行難的事。因此,不少國際生寧願退回自己的心理安全區,只跟和自己一樣文化的人接觸。借用同心圓理論,中國留學生可以先在華人圈子裏建立社交網絡,例如參與華人留學生組織、華人團契及當地華人教會,然後逐步擴展出去,接觸不同國籍和文化的人。這樣,他們若遇到挑戰或挫折時,便有好鄰舍可以施以援手。當建立自信後,這些網絡亦成為後盾,協助他們向外拓展,擴闊視野了。

 

並不是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出國留學的。既然機會臨到了,縱使外國的生活是充滿挑戰,只要你找到人生的方向及目標,遇到同路人與你一同闖天下,你的留學生活就是不一樣了!

  

(資料來源: Settle, Albers, Blake & et al.,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