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世界風情畫: (樂縱橫) 從劫難中茁壯的曼徹斯特

2016年2月
文/馬日恆

 

 

曼徹斯特大教堂

若讀者最近有留意中國的經濟新聞,不難發現一個名為「一帶一路」的新名詞。這代表著中國經濟發展在「開發大西北」後的新路線。連香港特首在最近的施政報告講詞中也不厭其煩地重複此名詞40多次。這類新經濟政策名詞不是中國獨有,在我們身處的英國當中也不乏類似的策略。當中最受注目的必定是名為「北方橋頭堡(Northern Powerhouse)」的經濟政策。數月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英國時,也到訪「北方橋頭堡」的龍頭城市曼徹斯特(Manchester)。也許我們可乘春冬交接之時到曼城一遊。

 

 

◎揭開工業革命序幕

 

 

其實,曼城在不同時代也曾是獨當一面的橋頭堡。且從曼城的名稱說起,Manchester當中的Chester來自古英語中的Ceaster,即軍營或堡壘的意思。羅馬人從一世紀開始便在曼城設護城堡壘。直至16世紀,曼城成為一個棉布製造及交易的重鎮。在因緣際會下,它超越當時得令的巴黎,成為全球首個工業化城市,也為工業革命揭開波瀾壯闊的序幕。

 

 

作為工業革命的橋頭堡並沒有為曼城人民帶來良好的生活環境及合理的政治權力。當時沒落選區(Rotten Borough)的問題嚴重。曼城的人口接近一百萬,但下議會中謹有四名議員代表他們,議員人數與不少人口稀疏的鄉鎮相同,不少工會便發起示威來爭取權益。可是,當時的政府以暴力鎮壓之。1819年八月,曼城附近的聖彼得草原便發生了彼得盧屠殺(Peterloo Massacre),事件名稱是借英國騎兵在1815年滑鐵盧戰役的威風,來諷刺曼城騎兵在聖彼得草原的暴行。位於曼城,順序展出一系列人民抗爭史的人民歷史博物館(People’s History Museum)便以此慘劇作為展覽的開端。可是,這個慘劇卻成為日後改變世界的契機。19世紀的德國哲學家恩格斯,對曼城作為工業重鎮而工人卻生活慘淡的現象頗感興趣。他到曼城居住並寫下名為「1844年英格蘭工人狀況」的報告。他也在曼城查定咸圖書館(Chetham’s Library)認識到一生的摰友。這位好友受到恩格斯的影響,一同發展了一套顛覆往後世界局勢(尤其現代中國)的理論。他的好友名叫馬克斯,馬克斯主義便是後來社會主義及共產主義的理論基礎。他們初次見面的圖書館更保存了馬克斯當時所讀的經濟書籍及他們在窗戶旁會面的座位。此外,曼城也是英國工黨和全民普舉的搖籃。

 

 

 

 

 

 

◎大戰中的曼城及其後發展

 

 

除了對工業及政治的影響外,曼城也是開拓交通業的先鋒。1894年,當時全球最長的運河在曼城啟用,使貨船能從曼城直駛到36英哩外,連接大西洋的利物浦港。而全球首條連接城市的鐡路也在曼城啟用。

 

 

曼城領導世界紡織業的輝煌歲月伸延至20世紀初,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及全球大蕭條後,其工業領導地位便大受打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因忌諱曼城的軍事工業設施而大舉轟炸曼城。其中最慘烈的聖誕狂轟(Christmas Blitz)奪去了376個生命,也摧毀了大量的廠房和民居,並對歷史悠久的曼徹斯特大教堂(Manchester Cathedral)造成嚴重損毀,曼城人民花了20年才完成修復教堂。

 

 

第二次世界大戰加上之後的去工業化思潮,使曼城陷入數十年的經濟低迷,但它卻從另一個慘劇帶來契機。1996年愛爾蘭共和軍在市內的大型商場附近,放置破壞力驚人的炸彈,可幸事故未有使人喪命,但也有200多人受傷。事後百廢待興,政府及商業機構投下大量資金來重建市中心,並發展不同的行業。最近一次的人口普查顯示,曼城已取代伯明翰城,而成為英國的第二大城。

 

 

 

 

 

 

說到曼城,我們當然不能只看曼城的歷史而不提其足球隊:在1992成立的英國超級聯賽之25年歷史當中,位於曼徹斯特的兩個球會──曼聯及曼城足球隊總共奪得15次的聯賽冠軍,其中13次是由曼聯奪取。而它們在英超聯之前的英國甲組聯賽,也屢奪殊榮。不少球迷懷著近乎朝聖的心態,來到曼城參觀這兩個球會,有幸買得賽事門票的更可在現場感受球賽氣氛。

 

 

鳳凰在烈焰中重生,曼城亦然。且看北方橋頭堡可否為曼城創下另一個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