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生活組曲: (餐飲佳音) 餐飲業華人 飄洋過海異鄉客

2016年4月
文/李冠良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偶然看到一首熟悉但已忘記了的唐詩,作者是賀知章,詩名《回鄉偶書》。這首詩完完全全道出了離鄉別井的人的心情,尤其是在英國以餐飲業謀生的華人,從以前到現在,由香港人到福州人,為謀生而飄洋過海,為下一代而離鄉別井,真不容易。

 

 

 

 

 

有些人正如這首詩的第一句,一去十幾年,甚至乎幾十年。年輕時滿頭黑髮而去,年老時滿頭白髮而歸;離開時熟悉的面孔送別,回來時生疏的面孔迎接,這就是離鄉客實實在在的寫照。

 

 

「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傳道書》一章9節)

 

 

這段經文用在英國餐飲業的環境也十分貼切,以前出現的事,之後又再來臨。幾十年前出現了一批又一批飄洋過海謀生的香港人,幾十年後也同樣出現了一群又一群離鄕別井尋出路的福州客,大家也是與家人妻兒暫別,隻身踏上陌生的土地,孤身面對生疏的工作及環境,那種心情只有他們自己才最明白。

 

 

以前我只是聽到老一輩提及他們飄洋過海的辛酸,而現在的新一代,我可以親眼看到他們離鄉別井所經歷的難處。無論是因環境,為生活,或只是一種趨勢(人出國我出國),要在異地他鄉生活,面對言語上的不同、生活習慣上的差異、氣候上的適應,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出國謀生,雖然可以解決生活上的一些問題,但同時也產生了很多生命上的隱憂──在婚姻上,夫妻聚少離多,甚至因身分關係,雙方不能見面,長期分隔兩地,感情很容易出現問題。不少夫妻婚姻名存實亡,值得嗎?

 

 

此外,父母離鄕別井工作,造成不少由祖父母照顧的「留守兒童」出現,父母與子女缺少一起成長的經歷,關係就如一張白紙,沒有什麼可以寫上,也不知有什麼可以寫上,就算父母有了長居權,生活安定,將子女接來團聚,也因缺乏相處而出現代溝。大家生活習慣不同,對彼此的性格了解不夠,對人處事的價值觀也有別,以致相聚往往變成相爭,親人變成敵人,可惜!千辛萬苦,離鄉別井,賺到了生活上的所需──

 

衣食住行,卻賠上了生命中的所有──包括親情關係。飄洋過海,歷盡艱辛,可喜的是拿到了一個合法的居留身分;而可悲的,可能是失去了丈夫妻子或父親母親的身分。得到了異國的身分,卻失去了家庭的身分,這是否飄洋過海異鄉客的無奈?是否就是離鄕別井尋夢者的諷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