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專題: 負面情緒與精神健康

 

2016年6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胡德明、馮兆雄、方思潔、馬日恆、區雯慧、陸思齊、林珊一
文/張春曉
聆聽版 (由全人佳音網台提供)

 

心理學把焦慮、緊張、憤怒、沮喪、悲傷、痛苦等情緒統稱為負面情緒,這些情緒是不積極的,不僅令人感覺不適,甚至影響工作和生活,導致身心的傷害。

 

 

 

 

 

 

 

情緒健康,你知多少

 

情緒對人非常重要,在塑造人格方面也扮演重要角色。我們如何察覺自己的情感,或對自己的情感毫無感覺,都將決定是否會產生健康問題。心理學家索羅門(George Freeman Solomon)研究指出,人的情緒猶如身體的「防護牆」,每個人的防護牆厚薄不一,情緒的「缺口」容易導致病患的侵入。研究發現:一般人口中約有15%-20%有情緒障礙、心理困擾,女性要比男性多。英國心理學家對有情緒問題的人群跟進8年後發現,這類人群罹患各種慢性疾病居多,甚至死於缺血性心臟病、中風與其他心血管疾病。

 

 

 

 

 

 

年齡較為年輕、有吸煙習慣的人,服用降血壓藥物者似乎較易有情緒困擾。許多中風病人的發病都與情緒激動有關,尤其是經常有生氣、吵架、恐懼、焦慮、興奮、緊張、悲傷、嫉妒等情緒的病人,容易在這些情緒的劇烈發作當中或之後出現中風。對年老的人,情緒突然低落可能是小中風的先兆。

 

 

情緒健康與英國華人

 

 

華人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日益引起社會關注,其重要原因,是近些年華裔人群因情緒、壓力等問題失學、輟業、患精神類疾病的人數激增,甚至自殺等惡性事件也時有發生。去年,英國42歲林姓華裔男子在多層停車場跳樓自殺。同年7月,20歲華裔鄭姓少女擔心失戀而自尋短見,衝上公路被貨車撞死。

 

 

餐飲業華僑工作長期處於壓力之下,因語言障礙難以融入社區,心情較常低落。一些餐館或外賣店老闆在廚房裡經常大發脾氣,很難相處;家庭式經營的外賣店工作勞累,一家人封閉式相處更容易造成關係緊張,矛盾常常激化。到退休年齡的餐館業華僑為家庭拼搏一生,到子女長大離巢,人生方向和目標便漸趨模糊,孤單中難免有憂鬱的情緒。

 

 

 

 

 

 

新移民來到文化氛圍和社會環境截然不同的西方,不適應心理容易產生迷惘、失落和受挫感,特別是在職場打拼的華人,工作壓力大而且不穩定,有子女後若缺乏家庭親友的後盾支持,壓力繁重,是非常需要情緒支援的一群。

 

 

華裔子女通常揹負著父母巨大的期望,被施加額外的壓力,加上身分認同上的困惑感等,容易產生緊張和焦慮,在學業或就業受挫時,加劇沮喪、憂鬱的情緒。

 

 

留學生離鄉別井後,如果身邊沒有可信任的人,容易出現疏離感。語言和文化差異也叫一些留學生承受心理困擾、社交疏離、孤寂及憂慮等各種負面情緒。

 

 

精神健康問題一向都是華人社會和家庭的禁忌,經常不單有問題的一方不願承認,拒絕尋求幫助,就是連家人朋友也迴避不願面對現實。自身調適的不力,會使情緒問題更趨惡化。

 

 

 

 

 

 

解決情緒問題,治根治本

 

 

絕大部分的情緒問題,與「人以自我為中心」看問題,或缺乏安全感有關。所以轉換以自我為中心的角度,理解、接納他人的意見,是越過情緒障礙的關鍵一步。例如,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情緒「撞車」,通常與雙方各自為營、堅持己見有關。從小缺乏家庭溫暖的孩子,因為缺乏愛的安全感,長大後遇事往往容易陷入消極情緒而不能自拔,或容易猜忌別人的動機,以過激的情緒處理本來可以心平氣和化解的矛盾。

 

 

更新觀念、改變習慣性思維也非常重要。華人自身文化不太擅長坦誠溝通,即使有問題也不願承認或尋求幫助,導致問題慢慢變大。又如,很多華人受原生家庭影響,習慣以「大吵大鬧」、或者「悶聲冷戰」等消極情緒發泄的方式處理問題,從未承認有必要改變習慣、尋求建立新的良性方式處理負面情緒。因此,謙卑承認自身問題,尋求幫助,積極改進,是非常重要的。往往負面情緒傷害的,不單是自己,也是自己身邊最親近的人。所以不要掉以輕心,為自己也為他人的精神健康著想,積極妥善處理好自己的負面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