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趣味人生 : 藝術博物館與時並進

余謙柔

 

 

傳統的想法是:欣賞藝術莫過於到訪博物館和畫廊。但隨著科技的發達,網絡分享的文化逐漸盛行,要親身到訪才能欣賞藝術品的想法已經過時了。

 

 

古時的藝術品十居其九都是平面的畫作和立體的雕塑。無論是油畫、水彩畫、壁畫,抑或雕像等都是以筆觸的輕淡、顏色的豐厚、手工的細膩和仿真的尺碼來作審美的準則,所以親歷其境,到現場以肉眼觀賞藝術品是十分重要的。但現代的藝術品有不少是以原創性作為賣點——概念是作品的重點,技巧反而為末節。

 

 

 

 

 

 

◎博物館與社交媒體

 

 

因為不少社交媒體如Instagram和Pinterest等快速崛起,用戶可以隨意跟其他網絡用家分享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圖片和有關資訊。當然,他們在博物館或藝術展覽所看到的也無一例外。現代的藝術品的概念一旦流出,就再也沒有親身到現場欣賞的必要,因為一件藝術品最有價值的地方——如原創獨特的概念——已經能透過網上的圖片傳達。網上的媒體也可以讓用家一次性遊覽和觀賞很多不同的圖片和概念,而不是單單局限於一個專題的展覽。打個比方,你可以到現場看一些新奇的家具設計展覽,但那當然是局限於該展覽所陳列的展品。但你一旦在網上看到該家具展覽的「鎮展之寶」——一張有八條腿的椅子,你就沒有必要去現場欣賞了。反而言之,你卻可以在社交媒體連接到相關的概念——一張有七條腿的椅子或出自同一設計師的其他作品。

 

 

◎跟「不准拍攝」說再見

 

 

隨著藝術展覽的模式轉變,博物館也只能隨著時代的步伐,推出新的改革措施,迎合用家的訴求。畢竟,博物館已經敵不過遊客的拍照慾望了。與其阻止,不如鼓勵,重新燃起大眾對親身遊覽博物館的興趣。丹麥的國立畫廊就在2014年末,將所有展覽廳裡「不准拍攝」的警告牌拆下,並鼓勵訪客拍照,和網友分享。這樣一來,可以顯得博物館落落大方,一改以往呆板的形象,同時,藝術也得以藉此被帶到不同的觀眾層,擴闊藝術的界限。

 

 

逐漸,藝術品的定義也慢慢被擴闊,現在藝術品甚至會容許訪客參與製作的過程。例如,2013年,在巴黎蓬皮杜藝術文化中心(Pompidou),訪客就能坐在唇形的沙發上拍照,成為梅‧ 韋斯特(Mae West)「臉」的一部分。這個概念頓時把展品變得生動有趣又不會千篇一律。

 

 

 

 

 

 

 

社交媒體正引導博物館走進一場改革,使藝術由靜態的活動變成互動的體驗。博物館在蛻變的過程中,努力堅持自己的使命——教育大眾如何欣賞藝術,擴闊他們眼光,同時令大家不再拘泥在傳統藝術的表達方式。在新時代,藝術將觸及更廣泛的觀眾,影響也比前深遠。

 

 

(圖片來源:Ida Tietgen Høyr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