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專題︰美好的文化必須保留? 華人父母對子女學習中華文化的心態

 

對英國的華人父母來說,如何讓子女學習中文及中華文化往往是一件費煞思量的事。其中的難處在於兒女既然生於英國並以英語接受常規教育,思維也大致與一個英國人無異,如何才能提起興趣學習中文以及中華文化?再者,中華文化又可有課本作教材?也許連在華人社會長大的父母,也未必有足夠基礎來教授兒女有關中華文化的基本知識。面對灌輸中華文化予兒女的困難,往往把英國的華人父母分為三類,本文試述其中究竟。

 

 

實用主義型

 

實用主義型的父母,未必會把子女學習中文視作文化上的薪火相傳或民族感情的延伸,他們往往是基於實際上的考慮。他們可能會想,既然生於華人家庭,在家中較容易形成一個中文的語境;加上兒女也要學點外語,而中國的國力漸強,中文可望成為英文以外最重要的語言。另外,會考及高考也設中文科,子女也許能借助此科考到理想的大學。上述因素都把「子女學中文」成了家長最理所當然的選擇。至於子女是否喜歡或能否適應中文在語理上與英文的明顯分別,則未必在家長考慮之列。這便形成另一個問題,即學童在沒有誘因(興趣或天分)下硬學中文,有可能減低學習意欲,甚至對之生厭。

 

 

 

 

 

 

中華情意型

 

此類父母往往帶一些民族優越感。為人父母的,總想把優越的東西傳給下一代,這是很正常的想法。而學習中文,往往是窺探中華文化的入門。其次便是學習其中的人倫關係及處世常規,再深入點便是中華民族之歷史、藝術、文學及文化,而為人父母的難處往往在於教授中華禮節及文化。他們希望子女能有華人的傳統美德,也能欣賞留傳下來的精緻文學藝術,若子女能從民族興衰中建立振興中華之抱負,父母更是老懷安慰了。

 

 

可是,這類父母的心態也非常掙扎,一方面要子女學習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又怕子女在英國主流文化中顯得格格不入。再者,父母心目中有關中華的傳統美德及歷史觀,可能已不復存在或是極不合時宜。在子女眼中,這些傳統便如古人認為太陽是圍著地球轉一樣的古舊與荒誕。當然,一些到現在仍是擲地有聲的美德,例如尊師重道和禮待長輩等,孩子如能遵循,可助發展全面的品格。可是,當其他同學或朋友不太在意尊師和禮待長輩時,無論父母如何努力,在灌輸中華傳統上,也如泥牛入海,難以扎根。

 

 

 

 

 

 

漠不關心型

 

這類父母為數較前兩者少。他們不以中華傳統為尚,極其量只視作芸芸習俗中的一門,故沒有為兒女灌輸中華文化。在家中也只用英語與子女交談,便連華人節慶也絕少提及,只望兒女能完全融入英國主流社會。這類父母的選擇雖然無可厚非,但可能忽略了民族根源的問題——即無論子女能如何融入英國社會,他們在看待自己或別人看待他們時,也難免連繫到他們中國人的身分。要他們百分百融入英國主流,反而會構成本可在幼時輕易處理的身分認同危機。

 

 

當然,華人父母不可能只有三類,但上文可概括地反映他們的心態及所面對的問題。盼華人父母能充分發揮神賜予的華人身分,了解兒女的需要、因材施教,讓子女能欣賞華夏文化中,那瑰麗的文字、澄明的智慧以及濃厚的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