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專題︰華裔後代學中文:山高路遠不容易

張春曉

 

 

 

中文學校遍地開花 華語水準處處低平

 

 

近年來,中文學校在英國各地遍佈各大學城、郊區和華人聚居地。特別隨著中國政府推廣語言文化的強大造勢,中文教學進駐英國教育體制,一些公立或私立的小學、中學或學院均開設中文課程,學生可選修普通話或粵語作為 GCSE 、 A Level 的攻讀科目。週末送子女去中文學校上課,已經成為許多華裔家庭的必定節目。

 

 

 

 

 

 

 

然而,雖然中文學校的數目逐年加增,華裔子女實際的華語水準卻似乎持續低平,可以用流利中文交流的人數鳳毛麟角,視中文書籍為難懂難明的「天書」的華裔後代大有人在。 特別近年來,上中文學校的人數不僅隨年級增長遞減,而且報名參加GCSE中文會考的考生人數更是大幅度下降,跌幅數目超過三分之一。2014年全英選擇參加中文GCSE的學生人數僅為2,832人,其中已包括非定居的旅英華人子女,本地華裔子女的中文水準可見一斑。

 

 

 

牛頭不對馬嘴 華裔子弟「學不致用」

 

 

提起學中文的經歷,華裔子女普遍反映「好悶、好難、好複雜」,其原因當然有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是目前的中文教學無法切中要害,在教材編排、教學方式上,都未能從華二代的角度出發而「因材施教」。中文教學大多直接引進大陸和台灣編寫的課本,進度太快,不適合英文為主要學習方式的本地學生﹔這些課本的語境脫離英國生活,偏重作文讀寫,不重視實用對話,學來的生詞日常用不上,過後也記不住。加上中文學校的老師多由家長和志願者組成,不僅流動性大,而且教學質量參差不齊, 在教學方式、價值觀念上,都與英國本地培訓的專業老師有很大落差,令習慣西式教育的華裔子弟難以適應。很多華二代在家裡聽父母講廣東話、看繁體字,在中文學校聽老師講普通話、學簡體字,懵懂混亂,進步當然緩慢。

 

 

 

 

 

 

 

於教授中文的老師,華裔後代亦令他們非常頭痛。對洋人學生,還知道從哪裡開始教,對於華裔子弟卻不知從何入手。太難不行,太容易又沒意思。有的發音一塌糊塗,有的不會筆劃,有的只會方言,有的口語流利卻不會讀寫,總之疏漏不一,難以統一施教。

 

 

 

家長用心良苦 效果不盡人意

 

 

「希望後代不忘中文,傳承中華文化」,相信是所有華人家長的共同心聲。週末驅車接送孩子學中文,不惜花費買書籍、請私教,乃至親自掛陣督教,華人父母可謂不辭勞苦。儘管如此,方法卻往往不得要領,收效甚微。傳統教育下,中文是靠自幼死記硬背、挨罵受罰學出來的,家長想當然將老一套用在子女身上,逼子女認字抄書,背唐詩記成語,西式教育下的華二代難以接受,對學中文就興趣索然。不少餐館行業的華人家庭,將中文學校當作是週末的「托兒所」,失去週末假日樂趣的華人子女就心不甘情不願。一些家長甚至打罵、呵斥在家講英文的子女,激化家庭矛盾,增加兩代人之間的摩擦和隔閡。

 

 

 

 

 

 

語言代溝 痛在心頭

 

 

僑居英國多年的華人前輩,提起自己與後代語言上的代溝,都有好多難言的嘆息。很多華僑的英文只能應付日常生活,無法討論深層次問題,華裔孩子到了青春期,就與英文不夠好的父母成為同一屋簷下的陌生人,共同語言稀少。回鄉探親時與親戚長輩的交流更是不暢,原該享受的天倫之樂終有遺憾。上一代華人的悲劇是否會繼續上演?怎樣能讓華裔後代對學中文更有動力和興趣?這些都是華人必須面對和極需解決的問題。

 

 

 

 

 

 

改進教育方式 增添學習樂趣

 

 

但從積極的方面看,華裔後代學中文也不乏成功的例子。特別在一些父母有教育經驗的新移民家庭,家長利用孩子愛玩好奇的心理,將學中文融入遊戲、旅行、生活體驗之中,效果就非常好。其實,除了學中文吃力,大部分華裔子女對華人文化風俗,例如美食、影視、節慶等,都是非常樂於接納的。不少華裔子女年幼時因為周圍人都講英文的緣故,對華語有排斥,但是到了青春期,反而轉過來覺得會講華語好酷,因而主動學中文,尋根了解中國文化。如聖經說,「新酒要裝在新皮袋裡」,華裔家長若能耐心體貼子女在異國生活學習的特點,用新的方法對應新的問題,終可以找到兩全其美的出路。華裔子女學中文雖然山高路遠,只要堅持探索,並非難於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