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青年園地︰(留學生加油站)回家,你準備好了嗎?

孫穎

 

 

經過一年或多年英國食物的「荼毒」,終於可以回到「民以食為天」的祖國了,不知道你的心情是怎麼樣的?也許你心中有很多不捨一一好不容易適應了在英國的生活,結交了一群來自天南海北的朋友,習慣了用英文交談,看慣了藍天白雲,卻要給這一切畫上句號;還有的同學可能一直都在思鄉的情緒中度過了異國求學的生活,迫不及待要回到祖國的懷抱。不論你現在是什麼樣的心情,請思考一下這個問題︰你準備好回家了嗎?

 

 

 

 

 

 

 

 

 

提這個問題,不是要提醒你要認真檢查行李有沒有收拾好,而是你有沒有想過回國也會不適應?我們可能都聽過「文化衝擊」這個社會學術語,當人從熟悉的文化進入到一個新的文化當中,會緊張、失落、疑惑、焦慮、反感、被拒絕或是感到無能。這種體驗人們多半有心理準備,然而大多數人輕看了「反向文化衝擊」,也就是回到自己本身的文化環境中所產生的不適應感。

 

 

雖然我們是回到熟悉的城市裡,回到家人、朋友身邊,然而正如我們的生活在繼續,他們的生活也沒有停滯,因而曾經熟悉的人和事可能變得陌生。朋友也許對我們國外的新奇經歷不感興趣甚至有些許嫉妒,我們也會注意到居住條件、交通狀況、社會秩序、政治環境、自由程度的差異。

 

 

1955年Lysgaard提出了一個「U字模型」來幫助人們理解跨文化衝擊,根據這個模型,我們回國後會經歷四個階段:蜜月期一一逃避期一一掙扎期一一適應期。

 

 

 

 

 

 

 

 

剛回國,一般大家都會經歷一個或長或短的「蜜月期」一一身邊的家人朋友都排著隊要見你,聽你說你的見聞,你也忙著分享你的照片和紀念品,見到很久沒見的家人朋友,心情一定是很激動的。幾週後,新鮮感過了,你會開始發現國內國外的差異,開始想念國外的生活、朋友,看不慣國內的很多現象和做法,甚至覺得自己像個異鄉人格格不入。有些人會避免與人接觸,沉浸於回憶國外的生活、和國外認識的朋友敘舊,這是所謂的「逃避期」。「掙扎期」是下一個階段,因為我們在國外的生活無形中已經改變了我們的價值觀,當國內的行事方式和社會現象與新的價值觀衝突時,我們可能有兩種反應,一是惱怒,二是嘲諷。漫長的掙扎期過了之後,海歸們終於開始適應國內的生活,也能用正確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一切。

 

 

讀到這裡,希望大家不要被嚇得不敢回國了!分享這些可能出現的難處是為了對症下藥,也有利於我們彼此幫助和支持。我的建議有以下幾點:

 

 

(一)在分享自己的經歷之餘,傾聽其他人的生活︰雖然國外的生活豐富多彩,但是身邊的家人、朋友可能也有故事要與我們分享,尤其是對於回到職場上的海歸而言,切忌張揚,以免招惹同事的嫉妒;

 


(二)以客觀的態度看待社會現象︰英國社會的確是重規則、講秩序、有禮節,但每個社會都有它運行的規則,這是由塑造社會的歷史文化因素決定的,我們要努力適應,積極調整,不要選擇消極逃避;

 


(三)與其他海歸保持聯繫︰以積極的方式互相鼓勵,分享彼此面臨的難處,共同找到解決問題的對策;

 


(四)保持自我︰適應國內的生活不意味著要拋棄一切,如果英國給你帶來了積極的改變,希望你能堅持自我,我相信每個人的力量彙聚在一起,可以一點一點地改變這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