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時事評論︰英國基建有待改善

陸思齊

 

 

「唉!火車怎會誤點的?」「也只不過是遲了半個小時,以英國標準來說,還算是『準時』吧!」一個路人以英式自嘲的口吻嘟囔著。

 

 

 

 

 

 

 

相信大部分讀者都經歷過火車延誤、地鐵線路封閉的情況,其實這些不過是英國基建問題的縮影。從數據上看,我們可以較合理地指出問題的所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建議發達國家每年要花國民生產總值 (GDP)3.5%在基建工程上。保守黨在2015年大選時承諾會大幅增加基建投資,包括高鐵、光纖、排污等。但即使所有工程真能按計劃進行,這些投資也只不過是GDP的2.8%左右,比OECD建議的3.5%還是有一段距離。

 

 

吸納私人資金 成效不大

 

 

為了解決資金短缺的問題,英國政府由九零年代開始推行PFI、PPP等計劃,嘗試吸引私人資金投資在英國的基建設施上,是將私人資金引入公共設施投資的先行者。這個計劃的目的,一方面是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另一方面是希望藉私人公司的專業知識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計劃初期頗見成效,但自零八年起,每況愈下,彷彿公共設施不再有當初的吸引力。即使聯合政府推出PF2,情況也未有改善。

 

 

計劃最大的難題,是政府缺乏長遠的基建政策。歐洲不少大城市,如哥本哈根、柏林、阿姆斯特丹等,在看見英國推行PFI計劃成功引入私人資金後,都紛紛效法,引入機構及投資客注資。這些城市能持續成功得到投資者的支持,最重要因素是有清晰的定位,而政府又有策略性的支援,令投資者可以清楚看到投資的回報及風險。在2015年,英國成立了國家基建委員會(National Infrastructure Commission),為英國策劃未來30年的基建方向,為國家的長遠利益立下藍本。不過政府同時卻拒絕給委員會法定獨立的身分,令人質疑政府的決心。批評者的疑慮也非無的放矢。

 

 

政客操縱基建的優先次序

 

 

現時正在進行,或等候上馬的工程,大都是高曝光率的工程,如高鐵、核電廠等。政客都喜歡進行大型工程,因為一旦建成就能名垂千古。這些大型工程不是不好,但社會往往有其他更迫切的需求,然而,政客的野心加上有限的資源,叫這些需求難以得到重視。在這種基建次序有誤的情況下,基建成品往往未能達到預期效果,甚至出現長期虧損,於是令投資者卻步。

 

 

現時低利率的環境,其實是一個好機會讓政府以較低的資金來加快腳步,追上落後了的進度;但受現時嚴緊的財政政策所限,政府不太可能以借貸投資基建。不過財政部或許應作出更深入的研究,找出有利的投資機會,以免白白錯失這個低息環境所帶來的契機。

 

 

在2016年的世界經濟論壇,英國基建排在全球第24,比2006年時的第19位還要低。這個排名在已發展國家間只屬中游。政府實在需要大力改革,訂立及執行一個長遠的發展計劃,要不然在這個快速發展的世界中將會黯然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