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青年園地︰(留學生加油站)當「熱文化」遇見「冷文化」

孫穎

 

 

初到英國的你最近還好嗎?是否適應陰雨連綿的天氣、品種有限的蔬菜和高貴典雅的英式口音?又或者你愛上了古樸的英式莊園、傳統的炸魚薯條、清潔且寧靜的自然環境?每個人對英國的最初體驗可能各不相同,然而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感覺和之前的生活環境與方式不一樣。

 

 

 

 

 

 

 

不一樣的「你好嗎」?

 

 

我第一次去美國的時候,最發愁的問題是別人問我「How are you?」在國內從來沒有人問我你今天過得怎麼樣,這個問題一般只有親近的朋友、家人才會關心,在路上擦肩而過的朋友之間一般只會點頭或說句「你好。」然而現在,點頭之交、收銀員甚至陌生人都來關心你「How are you?」我到底要不要說,說多少,他們真的想聽嗎?在我還在思考、組織語言準備回答的時候,他們卻已經走開了。過了一陣子我才漸漸明白,原來他們不是真的問我「怎麼樣」,而是禮貌,就像我們的點頭問好一樣,我也不用費心實話實說,「好」就是標準答案。

 

 

冷熱文化多面觀

 

 

但你若據此覺得英國人是熱情奔放的民族,你就錯了,英國人的保守刻板已經名聲在外了,英國是典型的「冷文化」,這種文化裡,人們看重做事的效率,就事論事,個人主義是其特徵;而在「熱文化」裡,人際關係是社會運行的基礎,人們一般奉行「集體主義」。舉個典型的例子,在「熱文化」中,若一個人問他的朋友他的新髮型如何,即便這個朋友不喜歡這個髮型,也會基於維護兩人良好關係的角度說「好看」;「冷文化」的人就會直抒胸臆,因為對方問的是他的意見,他就會坦白地就事論事,在他看來對於髮型的評價與對這個人本身的好惡沒有任何關係。

 

 

基於這樣一種定義,東亞、東南亞、阿拉伯國家、拉丁美洲、南歐及俄羅斯都屬於熱文化,而英國、美國、北歐、西歐及以色列等則偏屬冷文化,乍一看去似乎和地域有關,實則與現代化程度有關,越是發達國家越注重效率。

 

 

那麼來自熱文化的我們,要怎樣更好地預備自己面對文化衝擊呢?

 

 

 

 

 

 

 

適應與欣賞不同文化

 

 

首先,意識到文化差異的存在是應對衝擊的前提。除了上述的差異,一般熱文化的人會比較委婉、不善於拒絕他人,而冷文化的人則比較直接、對事不對人;熱文化重視集體感,不願做出頭鳥,冷文化則強調個人主義,講求個性張揚;熱文化重視包容,冷文化重視隱私;熱文化的人在時間安排上隨意、靈活,而冷文化的人喜歡提前安排、計劃。其次,感受到文化衝擊的時候,不要情緒化,對方可能並沒有惡意;保持開放的心胸,願意學習和了解彼此的文化,是解決衝突的最好辦法。最後,在學習適應英國文化的同時,學會欣賞自己的文化,也保留自身的文化特色,同時做文化交流的橋樑,當一個外來者艱難地適應了當地文化後,他會對文化差異有更深刻的體驗,也知道如何避免不必要的文化衝突和誤解。

 

 

冷文化裡的暖流

 

 

在文章的最後,筆者要分享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即便在英國這樣一個冷文化的社會裡,也有一些與文化不相符的人群,他們就是基督徒,雖然英國人以注重隱私、循規蹈矩而聞名於世,但聖經裡教導基督徒們要接待有需要的人,就像接待耶穌基督一樣,所以很多教會都向國際學生提供「寄宿家庭」或「友好家庭」這樣無償的機會,他們敞開家門、接待陌生人、不求回報,這些都是與英國文化傳統迥異的,對他們來說需要勇氣和愛心,所以讓人更加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