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趣味人生︰(藝術聊天室)一生追光的人

房子

 

 

聆聽粵語

聆聽國語

 

 

「現代藝術之父」塞尚曾這樣評價一位和他同時代的畫家——「這個人,他只不過是一對眼睛罷了。可是,上帝啊,那是多麼神奇的眼睛啊!」我們熟知的《睡蓮》就是他的代表作。沒錯,他就是與梵齊名的印象派大師 ——克勞德‧莫內 (Claude Monet, 1840-1926) 。

 

 

 

 

被人嘲諷出的「印象派」

 

 

莫內生於1840年的法國,當時藝術界所盛行的是古典油畫風格,畫布上所呈現的一切堪比單反相機般的精緻唯美。相較之下,莫內的畫就像是草圖般的未完成品。所以,莫內的作品起初是不受歡迎的。直到1874年,屢屢在官方展覽中遭到落選的莫內,決定和其他人一同辦一個「落選展」,他們想讓普通大眾來評審自己的作品。期間,有一位記者這樣評價莫內的作品《日出‧印象》:「這個畫家連最基本的古典油畫技法都不行,他畫的就是一個印象吧!」 就是從這樣的嘲諷聲中,印象派就此得名,而這幅畫也成為了莫內的成名作。

 

 

 

 

 

和時間賽跑的「追光者」

 

 

莫內的一生像向日葵一樣追逐光,在大自然中參透光與色彩的微妙關係。對現代人而言, 按一下快門就可以定格瞬間。但在那個年代,畫家只能用眼睛去觀察,用畫筆去捕捉光的美妙色彩。著迷追光的莫內遇上瞬息萬變的光該怎麼辦呢?他要怎樣才能讓手中的畫筆跟得上光的變化呢?莫內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就是「連作法」。他每天揹著十幾個畫框,一字排開,按著每天的不同時段、光線的不同色調,畫在不同的畫布上,代表作《盧昂大教堂》就是這樣完成的。然而,雙眼每天對著光的結果就是莫內晚年的視力近乎失明,這卻成就了令後輩更難以超越的巔峰,因為他不只是用眼睛去看,是用心去感受,並且憑本能和記憶揮灑顏料。

 

 

 

 

 

渴望留住最後「一縷光」

 

 

今天在巴黎的奧塞美術館,很多觀光客都是為了莫內最有名的《睡蓮》而去,卻很少有人知道莫內這一生最深情的畫作正安靜地躺在角落裡。這是莫內為了陪伴了他四十年的妻子卡蜜爾所作的肖像。那一天,莫內在病床前看著那個即將要離開人世的妻子,他知道即將失去自己的摯愛。當下他很平靜,沒有痛苦,沒有眼淚,轉身拿起畫筆開始畫畫,他想要留住的是她妻子臉上僅剩的最後一縷光。他和朋友說他發現卡米爾臉上的光在消失,作為畫家,他其實是留不住光的。在這幅畫的右下角,莫內留下了他一生中唯一一顆帶愛心的簽名給他的愛人。

 

 

莫內的一生都在追光而畫,他想要用畫家的天賦留住最難以捕捉的光,並用他的畫筆讓我們的視覺感受到光與色彩的千變萬化。正如藝術家蔣勳所說:「莫內帶領他的觀眾走向自然,感覺陽光、微風和雲的飄浮,感覺光在教堂上一點一點地移動,感覺愛人身上的光 ,感覺那無所不在的光。原來,光就是生命本身,光一旦消逝,就沒有色彩,也沒有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