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專題︰新春思故情:海外華人的養老之困

張春曉

 

聆聽粵語

 

聆聽國語

 

中國新年到了,「今年回家過年嗎?」僑居海外的華人見面時總是這樣互相問暖。春節回家過年雖說是華人重要的習俗,但身在海外,可以放下工作或學業之需,抽空回家過年,的確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去年BBC 拍了一部《中國春節——全球最大慶典》紀錄片,令無數海外華人熱淚盈眶。對海外華人而言, 年味越淡的地方, 思親之情就越濃﹔尤其是父母不在身邊的海外華人,不能回家盡孝,難免心有愧疚。新春佳節常常令父母遠在天邊的海外華人想起一個難解的話題:又一年過去了, 在海外的我們如何面對漸漸年邁的父母?

 

 

 

 

空巢守老, 孤獨也無奈

 

近年關於空巢華人父母的媒體報道屢見不鮮。 隨著幾次移民熱潮的興起, 越來越多的華人移居海外, 在海外打拼, 不少落地生根,在異鄉養兒育女、工作生活,逐漸異鄉變家鄉,家鄉反而日漸生疏。 因子女定居海外而獨守空巢的父母絕非少數,並且逐年增多。在中國沿海浙江、福建等地區,很多僑民家庭一家兄弟姐妹全部散居海外, 只剩下年老的父母留守家鄉, 甚至整個鄉鎮只見孤寡老人的身影。

 

 

在華人傳統的生活觀念中,「兒孫滿堂,承歡膝下」,是步入老年最大的幸福。對獨居在家的空巢父母而言,這樣的傳統觀念無疑更加增添了生活的孤單寂寞感。與同樣空巢的西方父母相比(養兒責任完成,各自享受人生的態度),華人父母在心理、情感上更加依賴子女的維繫,往往因為子女不在身邊而心情抑鬱, 容易引發各種心理問題。 空巢父母對遠在天邊的兒女日思夜想,甚至天天關注新聞、天氣預報,揣摩子女的異鄉生活。但是除了思念之苦,空巢父母也會擔心自身的身體健康。 生病了無人照顧, 是空巢老人最大的恐懼。前幾年在大陸熱播的電視劇《老有所依》, 反映的就是很多華人正在經歷的養老困局。

 

 

 

 

「百善孝為先」,面對空巢父母,海外子女的愧疚不在話下。 然而海外華人對父母的養老難題確實可謂有心無力,有著自己的無奈與苦衷。 在海外生活多年,文化環境都已適應,事業家庭也已紮根或在起步,有工作的很難放棄,有子女的還要考慮長遠,放下一切而回家照顧父母往往不是現實可行的一件事。對父母的內疚和掛慮,也是很多海外華人需要默默承受的內心負擔。

 

 

不空巢也寂寞:海外養老不容易

 

那麼將父母接到海外來居住,是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呢?雖然比起獨居空巢,能與子女朝夕相處是福氣,但文化的隔閡、語言的障礙, 也可能讓追隨子女飄洋過海的老人家不空巢也寂寞。 俗語「葉落歸根」,「老漂族」卻在歸根之時離鄉走向陌生的國度,談何容易。流傳「老漂族」戲稱自己是「五子登科」:說不出英文的啞子、聽不懂英文的聾子、看不懂電視的瞎子、出門走不遠的瘸子,以及生活不能自理的呆子!除了新生活的不適,老人在異鄉的環境裡也很難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女白天要上班, 晚上可能還要加班,已結婚的子女還要兼顧自己孩子、配偶的需要,與老人交流有限,老人家往往要忍受孤獨、思鄉的雙重煎熬,有些人甚至患上抑鬱症、焦慮症等心理疾病。

 

 

 

 

對海外華人而言,將父母接來相聚,等於給自己多加了一份兼職工作:自己成了父母的私人代理和翻譯。父母在海外除了子女就無依無靠,無論開車出門、購物、看醫生、度假……幾乎都要子女親力親為,生活壓力無形加大。最無奈的,倒不是生活的忙碌,而是辛苦之餘卻未必令父母真正開心。異鄉生活再好,也難以排解鄉愁,特別對於中西合璧的華人家庭,持守中國傳統觀念的老人與西式生活的洋女婿/洋兒媳及孫輩隔隔不入,在實際生活中出現很多矛盾衝突。隨著父母年紀越發老邁,養老問題就越發複雜難解。西方養老院不僅費用昂貴,而且語言上有障礙,不是養老的理想選擇。如何平衡家庭幾代人的各種張力,真是每家都各有難言之隱。

 

 

養老觀念和制度:破解的兩大關鍵

 

現在華人的養老方式,仍然是依靠自己的家人和子女。化解海外華人的養老之困,首先有待於觀念上的改變。無論身為父母或子女,都需要突破「孝為先」傳統觀念的束縛,順應新時代,接納新的享老和盡孝方式,才能更心胸豁達地享受多姿彩的人生。其次, 華人各社區也當奮力自強,參考西方養老制度的模式,建立完善的華人養老中心和社區服務,讓年邁父母有更多選擇,頤養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