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青年園地︰(留學生加油站)回國,你準備好了嗎?

孫穎

 

 

你為什麼要回國?簽證過期?宿舍到期?招聘季要開始了?思鄉不已?
那你的心情呢?迫不及待?依依不捨?不情不願?還是有些懼怕?

 

 

 

 

不同的性格、經歷和適應能力會讓我們對海外學習的經歷感受各不相同,回國時的心情自然也相差甚遠。不要小看回國這個話題,你可能以為回國就是回到最熟悉的環境最舒適的港灣,然而很多海歸的經歷告訴我們事實並非如此。

 

 

出國與回國都需要適應

 

出國讀書的經歷好比給一盆花移栽,當植物第一次從熟悉的花盆和土壤中被拔起放入一個新盆中,二者並不完全匹配,或是盆大土松或是盆小裝不下植物,這就是留學生最初到達國外的體驗。剛開始一切都很新奇,然而過不了多久,興奮感就會被不適應或格格不入的感覺所代替,為了更好地融入新環境,要給這盆植物添點土,讓它能漸漸地在新盆中站穩紮根,茁壯生長,或者去掉根莖上多餘的土,讓它能栽進小盆裡。同樣地,留學生會吸收當地的語言文化習俗、學習當地人的行事方式、適應氣候和飲食、結交新朋友,同時暫時告別家鄉的文化和社會風俗,改變行為和生活方式,久而久之我們在新環境中越來越適應,像一盆植物一樣越來越適應新花盆,不難想像,這種潛移默化的變化會讓我們回國時面臨同樣的挑戰。

 

 

回國後的各個心理階段

 

這種回國的不適應感被稱為「反向文化衝擊」,Lisa Chinn曾提出一個「4F模型」來解釋這種衝擊,和F4沒有任何關係,「4F」指歸國人員會面臨的四個階段——蜜月期(The Fun Stage)、逃避期(The Flight Stage)、掙扎期(The Fight Stage)和適應期(The Fit Stage)。

 

 

在蜜月期時,親戚朋友都很好奇我們在國外的經歷、見聞,我們也重新回到熟悉的環境、吃到思念已久的家鄉菜,一切都十分美好,過了一兩週後,我們會意識到國內和國外的差別,這時我們會想念國外的生活、朋友,對國內的陋習、人情世故有些不適應,覺得自己甚至不屬於家鄉,這是逃避期,第三個階段叫掙扎期或憤世嫉俗期,強弱因人而異,有些同學會對國內的很多現象或習俗十分反感或全盤否定,當這種情緒不被人理解時,我們會感到很孤獨,經過一段時間的掙扎和適應之後,我們會進入適應期,可以接受文化和社會差異,甚至推動社會作出積極的改變。

 

 

預早做好準備 迎接新階段

 

說了這麼多,同學們不要被嚇到,不是每個人都會經歷這樣大的起伏,但要做好心理準備,這樣你就不會低估回國的挑戰,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也不會獨自掙扎。回到大城市,同學們可以積極地與海歸同伴們一起互相鼓勵彼此分享,對於在海外參加過教會或學生團契的同學,你們可以繼續聯繫當地的海歸團契,聽聽他人的建議,更好地度過轉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