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專題︰心理健康面面觀

張春曉

 

 

 

 

「僵屍男孩」自殺 「音樂才女」墜樓

 

剛過去的八月陽光燦爛,媒體的新聞卻常常陰雲密佈。八月伊始,加拿大知名的刺青模特「僵屍男孩」瑞克·格内斯特(Rick Genest)未等到慶祝33歲生日,就在家中跳窗身亡。瑞克身前曾受嚴重心理健康問題困擾。噩耗傳出後,「女神卡卡(Lady Gaga)」率先發推文悼念,呼籲公眾關注心理健康。

 

 

無獨有偶,僅數天後,與瑞克同齡的香港女歌手盧凱彤也跳樓身亡。盧凱彤是一位才華洋溢的音樂才女,兩年前才奪下金曲獎。因罹患躁鬱症曾一度停下工作接受治療,沒想到重返樂壇僅三年就離世。

 

 

事實上,明星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不過是社會現象的冰山一角。 現代人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精神生活卻似乎越來越空虛。在中國人傳統觀念中,只要富貴滿堂、名成利就,人生就是皆大歡喜。殊不知豐衣足食也有愁,富貴榮華難解憂。無論是「黃金屋」還是「顏如玉」,似乎都未必能助人力抗心魔,抵禦心理疾病的侵襲。

 

 

對付孤獨的蔓延:英國第一位「孤獨」部長

 

「孤獨是現代生活的悲哀現實,影響了數百萬人的生活」,英國首相特麗莎梅如此說。為解決英國越發嚴重的孤獨問題,她任命了Tracey Crouch為首位「孤獨部長(Minister for Loneliness)」。根據英國紅十字會的數據,全英的孤獨人群超過九百萬,其中包括一百多萬名老年人。但孤獨並不僅僅是社會老齡化的問題,英國「心理健康基金會」的一項近期研究發現,18到34歲的人比55歲以上的人更容易感到孤獨,特別是年輕單身的上班一族,工作繁忙壓力大,往往沒有時間,也找不到可以傾訴的對象。很多人因多年工作無定,常常要搬離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在陌生的城市裡孑然一身,倍感孤獨。孤獨也不是成年人的「專利」,兒童和青少年也被孤獨纏繞。據今年六月英國《獨立報》報導,倫敦青少年(10歲-19歲)的自殺率近三年飆升107%,年紀輕輕就覺得生活無望、孤立無助,實在令人唏噓。

 

 

孤獨不僅威脅著英國,而且已成為一種「社會傳染病」在全球蔓延。澳洲公益組織的調查顯示,80%的澳洲人認為社會正變得越加孤獨,60%受訪者承認自己經常感到孤獨;超過44%甚至坦言自己在家庭生活中也感到孤獨。美國由於與孤獨有關的社會問題嚴重,對孤獨現象作了大量調查,研究對象接近400萬人。結果發現,孤獨大大增加過早死亡的風險,孤獨者的早死風險比正常人高出50%。

 

 

憂鬱症並不簡單

 

在英國,每四個人中就有一人患憂鬱症。但憂鬱症作為常見的精神類疾病卻一直未得到社會足夠的重視。與身體上的疾病:如患心臟病、糖尿病等相比,憂鬱症往往令人覺得「不夠嚴重」、「只是不開心」,不需要積極診治。但事實上,被診斷患憂鬱症的人數在英國已有三百萬人,超過威爾士人口的總數,而且仍在增加。在英國,自殺率每年平均高達6,000人,其中超半數與憂鬱症有關,也就是說 ,每三小時就有一人因憂鬱症而了結生命。

 

 

憂鬱症在學生群中尤其肆虐。近期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短短18個月內就有8位學生自殺,其中最大的原因都是憂鬱症。近幾年因患憂鬱症而輟學的學生激增,甚至英國很多的大學院校不得不巨額投資,增加校園內的心理諮詢等關懷服務。

 

 

很多人以為憂鬱症只是情緒低落,但其實多數憂鬱症患者還伴有軀體症狀,如睡眠障礙、疼痛乏力、胃部不適、食慾欠佳,甚至脾氣暴躁等。隱匿性憂鬱症患者往往沒有情緒低落等典型症狀,而是以軀體不適為主。

 

 

欲罷不能 癮性行為困擾無數人

 

現代人很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成為各種癮性行為滋生的溫床。例如很多人為了減緩工作生活壓力,借助酒精甚至賭博、毒品尋求娛樂刺激,不知不覺上癮難以擺脫。在華人社區中,酗酒、賭博等癮性行為帶來的悲劇,一直不斷在上演。

 

 

隨著社交網絡的流行,手機癮、遊戲癮也成了新興的趨勢。雖然目前對這些新型社會問題的研究還不夠充分,但已有足夠證據表明,有手機癮、遊戲癮的人群,更容易憂鬱、孤獨,在學業、工作上的效率也相當低。許多有手機癮、遊戲癮的年青人,同時伴隨有社交障礙及恐懼等心理疾病。

 

 

癮性問題最可怕的地方,是很多時候癮性也是「隱形」,不易被人察覺: 不但旁人毫不知情,而且當事人也常常自欺欺人,不以為是。色情上癮就是典型的例子。據調查,沉迷色情電影的癮性行為甚至比酗酒、毒品更加嚴重,患者不僅包括男性,也包括女性。

 

 

亡羊補牢 敞開自己

 

心理疾病羅列種種,是否有一種你已中招?無論問題輕重與否,回應的第一步都是一樣——敞開自己,尋求幫助。不要高估自己的抗病能力,有問題應儘早積極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