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時事評論︰銀行嚴查風暴:華人的「信用危機」

張春曉

 

 

自進入2018年以來,很多海外華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經歷: 打理自己的錢財似乎變得越來越複雜了。無論是申請銀行卡、置辦留學經費、樓宇買賣或租房、海外轉賬等。繁複的銀行手續可以將人折磨得精疲力盡,甚至有不少華人的銀行賬戶被查封凍結。其中原因當然很多,但有一點無法否認,就是華人社區已經開始經歷嚴重的「信用危機」,而危機的後果正在影響著無數人的日常生活。

 

 

 

 

反洗黑錢華人首當其衝

 

今年六月,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英國警方搗毀了一個有組織的華人犯罪團伙,逮捕8名華人,還繳獲60萬英鎊的現金。被捕的華人被指控涉嫌通過英國銀行,以分散存款、幫助他人換匯等行為,洗黑錢數百萬英鎊。

 

 

華人因涉嫌洗黑錢而被捕的新聞並不罕見。2016年10月,英國一名華人和其餘五人涉嫌稅務欺詐和洗黑錢,金額高達1,500萬英鎊而被定罪入獄﹔2014年,英國一對華人夫婦因洗黑錢超過9萬鎊,於4月份分別被判12和15個月監禁﹔2010年,華人留學生王某也因洗黑錢被判入獄13個月。

 

 

表面上,這些非法的行為似乎與很多循規蹈矩的華人扯不上什麼關係。事實上,正是很多華人忽視法律、不了解底蘊、貪圖方便和獲取利益的生活方式,助長了這些華人社區特有的問題,引發了現在的銀行嚴查風暴。

 

 

私人換匯與洗黑錢有關?

 

換匯對華人一點也不陌生,但很少人會將換匯與「洗黑錢」聯繫在一起。其實,洗黑錢大多會用「私人換匯」的外衣加以粉飾。私人換匯中流通的金錢,通常來自非法活動:例如打黑工、商家避稅、甚至毒販交易。從事非法活動的人為繞過正規的換匯渠道,唯有通過中介將利益所得轉匯到其他地方。而很多在海外留學、投資的人士,為貪圖省事,避開法定換匯限額的約束,也會選擇私人換匯。

 

 

私人換匯雖然快捷省錢,但隱患無數。對換錢的人而言,首先是有錢財損失的風險(確有很多匯款被侵吞的案例);對中介而言,可能會因涉嫌洗黑錢而遭牢獄之災。從長遠來看,非法換匯的頻繁只會導致更嚴厲的資金監管。個人一時的方便, 最終導致所有人經歷更多的不方便。

 

 

資金嚴查,全球不手軟

 

從2016年國際調查記者聯盟(ICIJ)公佈巴拿馬文件(Panama Papers)後,全球反洗黑錢的聲浪一浪高過一浪。今年初,英國政府為了打擊「逃稅天堂」,增設了反洗黑錢監管辦公室 (OPBAS)。目前,英國有22間財會法律機構,專門監管反洗黑錢。OPBAS 這個新增的機構運行後,在英國買房的資金證明更加嚴格了,過去很多華人為繞過外匯限額管制,採用「螞蟻搬家」的方式(積少成多的匯款方式)來儲蓄資金,如今這樣匯入英國銀行賬戶的錢可能因洗黑錢嫌疑而惹來麻煩。對現金存款、匯款的管理也越來越嚴格。英國銀行都各自有一套反洗黑錢的內部系統,電腦數據會根據一定程序對用者賬戶的資金流動進行固定模式的測算,若測試出有洗黑錢嫌疑的,系統便會自動發出「預警」通知銀行。

 

 

在西班牙,自從 La Caixa 銀行涉入華人洗黑錢案,遭到西班牙國家法院立案審理和傳訊以後,華人賬戶就成了西班牙銀行業的「眼中釘」。西班牙中央銀行所屬的「防止洗黑錢和貨幣犯罪委員會」早在去年10月,就已經向所有銀行下令,嚴控旅西華人的賬戶,預防和打擊洗黑錢行為。幾乎每數個月都會有銀行開始清理華人賬戶。今年8月,西班牙查封華人賬戶再次升級,BBVA 銀行開始大規模凍結華人賬戶,不僅有個人賬戶,還有個體營業賬戶,以及公司賬戶,只要是中國人的賬戶,幾乎都被審查。

 

 

在澳洲,今年6月澳聯邦銀行因違犯反洗黑錢法被重罰七億,隨後反洗黑錢之火越燒越旺。7月在澳洲、新西蘭,數千個銀行賬戶被突然凍結,其中中國移民賬戶成了「重災區」。類似的針對華人的經濟盤查在美國、加拿大也開始愈演愈烈。

 

 

重塑信用,華人社區的當務之急

 

西方社會的經濟營運以信用為基礎。一旦被懷疑參與洗黑錢或其他犯罪活動,銀行賬戶被凍結後,很多事情就會變得相當複雜。銀行只處理業務,被凍結賬戶的客戶一般是無法從銀行那裡得到任何信息的回覆,而反洗黑錢部門的調查又會很細致繁瑣,時間拖得很長。即使銀行賬戶能解凍,銀行之後可能還會審查每一筆到賬資金的源頭以及合法性。如果惹上官司,而且是法院強行執行時,那還會影響到信譽記錄,各大銀行的偵查系統都是通用的,以後要申請信用卡、貸款或房貸將會變得困難重重。

 

 

所以華人在海外理財,真的不要「耍小聰明」,貪圖利益。遵守當地法律,如實申報自己的收入,按法納稅、匯款儲蓄,不僅避免自己惹來不必要的麻煩,也更是為整個華人社區營造誠信互利的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