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青年園地︰(留學生加油站)你認識自己的情緒嗎?

燕子

 

 

「我到底怎麼了?」

 

「為什麼這件事讓我這麼緊張和不安?」

 

「我到底在害怕什麼?」

 

 

 

 

情緒真的很重要嗎?

 

我們的心情總是隨著每天發生的事情波動著,即使再理性的人也不得不學習與自己的情緒做朋友,只有好好認識並了解它才能愉快相處。其實早在1879年,德國萊比錫大學建立了全世界第一所心理實驗室,而第一個研究的主題就是情緒。然後,從20世紀末開始出現的一個名詞叫 EQ,雖然幾十年過去了,這依舊是人人都渴望更多了解的領域。每一天,我們都經歷著情緒的喜樂或是痛苦,所以關於情緒的這個課題總是不斷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但是坦白而言,本人自己在20歲之前真的很不了解自己的情緒,直到一個人出國讀書以後,才發現在我心情起伏的背後是被我一直壓抑的內心世界。

 

 

到底什麼是情緒呢?

 

第一,情緒是主觀的經驗。可能面對同樣一件事情,有人覺得糟糕透了,有人覺得還好,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感受。第二,情緒是生理上的反應。在交感神經的刺激下,我們的情緒會經歷從平靜到激動的身體感官上的變化,例如:瞳孔擴張、氣管舒張、心跳加速、血壓增加等。而與之相對的副交感神經則是起到相反的作用,它會使我們激動的情緒變為舒緩。第三,情緒是對特定事件的想法。也就是說每個人對發生的人事物的不同評價和想法,會影響到我們的情緒。第四,情緒會伴隨著臉部的表露,這是很顯而易見的外部特徵。

 

 

情緒是如何產生的?

 

美國心理學家 Schachter 和 Singer 在1970年提出「情緒雙因論」,他們發現「生理因素」和「認知因素」是引發情緒的兩大因素。換言之,情緒是來源於身體上的感受加上頭腦裡對這件事的看法。例如,面對呼嘯而過的汽車擦肩而過,我們的身體會發抖、冒冷汗(生理的反應)。同時,心裡會想「剛才好危險,差一點就被撞到了。」(對這件事的想法)。這樣就會產生受驚嚇或是生氣的情緒。也許有些人會心想「我今天真幸運沒有被撞到。」,就不會那麼害怕,而是平靜感恩。所以,我們的每一個情緒背後都有它形成的原因。

 

 

如何認識你的情緒?

 

第一步,描述生理感覺 – 「我的身體有什麼反應?”」
第二步,為情緒命名 – 「我現在感覺是什麼心情?」
第三步,釐清想法 – 「什麼想法讓我有這樣的情緒?」

 

 

那麼本人就用自己的故事來舉例:我以前在學期開學前會情緒起伏不定。我的生理會感到胸悶、睡不好覺、皺眉頭、心慌煩亂等。我的心情是緊張不安、擔心憂慮的。因為我對開學的想法是:「怎麼假期過得這麼快,又要上學了,又要開始高壓的生活了。」,其實是因為我想要逃避過去負面的經歷,那些沒日沒夜的熬夜、老師的臉色、同學間的壓力。從根本上而言,這些負面的想法反映了我對自己價值的不安全感,因為在我內心深處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我覺得只有得到尊重和肯定,才代表我是有價值的;反之,則代表我沒有價值。但是因為要不斷地努力證明自己,這給我帶來許多無形的壓力和痛苦,就導致我的情緒很低落。

 

 

然後該怎麼調節?

 

在我們認識到自己的情緒以後,要從兩個方面來紓解我們低落的情緒。從生理的角度而言,想哭就哭、流汗運動、放鬆休息,都是不錯的選擇。總之,就是要把悶在裡面的情緒通過這些方式釋放出來。從頭腦認知的角度,我們就需要調節並改變那些影響我們的想法,這就需找朋友談天分享,聽聽不同人的想法,從而得到安慰和鼓勵。我以前是個固執的人,遇到問題總喜歡自己去解決。但是後來發現,身邊有朋友真是一件幸福的事,可以彼此分擔憂愁和煩惱,其實每一個人都渴望被聆聽和理解。希望大家可以在留學期間更多認識自己的情緒,學習與自己好好相處,也結交到可以一同成長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