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青年園地︰(留學生加油站)你有沒有過度的情緒?(一)

燕子

 

 

遇到順利的事會喜悅,遇到挫折的事會低落,這是人之常情。但是,為什麼有時我們會碰到一些事情,會像踩到地雷一樣反應激烈,似乎越過了一般人的情緒範圍。為什麼我們會被周遭的人說:「你是不是太情緒化了」,甚至於有點「無理取鬧」和「莫名其妙」呢?我發現自己有時就會對親密的好友或另一半發點小脾氣,可能是因為對方遲到或是忘記重要的事情,又沒有跟我好好溝通,我就會用不好的態度對他們,甚至冷戰不說話,這似乎確實有點太過了。這一次就讓我們一起從心理學的三個小實驗來看我們的情緒是如何形成的,它的根源在哪裡?

 

 

 

 

三個有趣的心理學實驗

 

1「狗分泌唾液的實驗」——- 由俄羅斯心理學家、生理學家、醫師Ivan Pavlov所推出,他也是1904年諾貝爾醫學獎的得主。我們都知道狗天生看到食物就會流口水,然而讓牠單獨聽到鈴聲並不會有什麼特別反應。在實驗的過程中他一邊放鈴聲一邊拿出食物給狗吃,這樣重複多次以後,當這隻狗單獨只聽到鈴聲也會開始流口水。

 

 

2「貓迷籠脫困的實驗」—— 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被認為是教育心理學的奠基人。他從研究動物的實驗中領會到牠們的學習過程。他把一隻被餓了很久的貓關在籠子裡,而籠子外面放著一條魚,經過幾番嘗試以後,它無意中碰到打開著的門閂,就出去吃魚。這樣反覆多次以後,這隻貓就不再像一開始那樣焦躁不安,而是優雅地等著魚的出現,然後輕而易舉地打開門出去享用大餐。

 

 

3「狗的電擊實驗」—— 是心理學家Seligman&和Maier在1967所做的測試。在第一階段,他們讓籠子未關緊的A組狗和籠子被關緊的B組狗同時通電,可想而知,A組狗輕而易舉地逃脫,而B組狗卻無處可逃。同樣的實驗反覆多次以後,接著把A、B兩組的狗放在了新的情境中,並且讓牠們向做示範的狗學習如何逃脫。結果發現,A組的狗很快就學會如何在新的困境裡逃脫,而B組的狗卻怎麼也學不會。

 

 

情緒習慣究竟是如何形成

 

你可能會問:「這些實驗和情緒的形成有什麼關係呢?」從這些貓和狗的實驗中,我們不難發現一些共通點:只要一件事物或行為被反覆多次地聯繫在一起或重複,就會產生習慣。就像我們常聽到「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事實上,在我們過往的成長經歷中,特別是那些負面的經驗裡面,如果我們一旦形成一套固定的行為模式,那麼我們的情緒模式也會被固定下來,並且成為一種本能的反應。所以,有時候並不是眼前的這個人激怒了我,傷害了我,而是我們裡面已經寫成的程式在運作。但我們會錯把責任歸咎於周遭無辜的人,這不僅對那個人不公平,而且會讓誤會一直地存在,甚至破壞我們和其他人的關係。

 

 

如何擺脫負面情緒的影響

 

就好像我起先提到的例子,可能並不是其他人說了什麼或做了什麼惹怒了我,而是因為我從小就有許多次被不重視的經歷。例如,我父親從未參加過我的家長會,要好的朋友總是遲到。所以,當現在的朋友或家人做出類似的事情時,會引發我裡面那種不被重視所帶來的負面情感。所以,我不應該總是把自己當作受害者,而是要時常問自己:「我為什麼會這麼 ……(生氣、難過、委屈、自責等情緒等)」找到情緒的根源,並且多和朋友圏分享溝通,慢慢重新養成好的情緒習慣。那麼,在你生命中有沒有某一些行為,其實並不是因為現在的刺激所引發,而是一早就建構在你的行為與情緒模式裡面呢!

 

 

盼望我們都能夠更深地認識自己裡面的情緒,並且從過度情緒的漩渦裡轉出來,得到真正的自由和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