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趣味人生︰(藝術聊天室)雕塑的悲與美 —— 米開朗基羅的成名作《聖殤》

房子

 

 

在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裡,有一件在藝術史上登峰造極的雕塑傑作,那就是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1475-1564)在他25歲時完成的成名之作《Pietà》(《聖殤》,亦稱《哀悼基督》)。這件作品給他帶來了巨大的成就和榮耀,年紀輕輕就已經舉世聞名,並且將文藝復興的古典主義美學推到了巔峰。在他高超精湛的雕刻技巧下,這個歷史上最著名的死亡場景,竟然可以被刻畫得如此優美動人,看似波瀾不驚卻蘊藏著巨大的悲痛,和對生命與死亡的沉思。

 

 

 

 

隱藏在寧靜中最深的悲慟

 

“Pietà”在意大利原文的意思是悲慟、憐憫,並且不是指一般的痛苦,而是特別指耶穌的母親馬利亞懷抱著從十字架上取下來的耶穌屍體時,她心裡的那種極度哀傷。後來,“Pietà”這個詞被用來象徵所有的母親在面對失去孩子時悲痛欲絕的心情。在米開朗基羅的許多作品中都流露出他對悲痛的理解:人最深沉的悲傷,並不是嚎啕痛哭,而是隱藏於心且沉默無聲的。所以在他的雕塑中,馬利亞的表情異常寧靜,即使是在巨大的悲傷和痛苦面前,她卻安詳沉靜地懷抱著已經逝去的耶穌,作為最後一次的深情凝視和告別。藝術家用細砂紙精心打磨和小羊皮反複拋光後,白色大理石的表面近乎完美的平滑光亮,使這件作品呈現出一種柔美溫潤的質感,散發出神聖奪目的光彩和震撼力。

 

 

 

 

顛覆傳統方式的全新詮釋

 

其實馬利亞懷抱耶穌的屍體這一主題,在藝術史上已經有太多的作品,可以說這不是一個新鮮的題材。可是,之前的藝術家的雕刻都太過生硬呆板且大同小異,普遍是強調耶穌遍體鱗傷的身體和滿臉皺紋且悲痛欲絕的馬利亞。然而,米開朗基羅卻選擇用一種全新的,且顛覆傳統的方式來詮釋這個主題——有著完好無暇的身體的耶穌和年輕靜謐的馬利亞。當時有人質問他:「馬利亞不是應該在50歲左右了嗎?」米開朗基羅回答說:「馬利亞是純潔、崇高和神聖的象徵,所以必能永遠保持青春。」他還說,馬利亞令他想到了自己母親的臉,因為在他5歲時母親就去世了,所以母親的臉在他心目中永遠是年輕時的模樣。總體而言,雕像中的兩個人物既美麗又理想化,這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對新柏拉圖主義的看法,即人的美反映了上帝的美。他刻意地去除掉了傷痕、鮮血、眼淚…… 取而代之的是在安寧和唯美中震撼人心的悲慟。

 

 

 

 

晚年時再重思死亡和聖殤

 

其實很少有人知道,米開朗基羅在他晚年的時候又重新詮釋了“Pietà”這一主題,分別在他70歲、80歲、89歲,而最後一件作品尚未完成,據傳直到離世前幾天他還在用力敲鑿這件作品。我們如果把這四件作品放在一起作比較,你就會發現晚年的他,感受到了死亡的沉重感和無力感,越來越粗糙的質感和越發簡化的造型,早已沒有了年輕時的那種極致唯美。當我們在欣賞和思考著《Pietà》時,我們或許能暫時忘卻人生路上遇到的痛苦,因為一切悲哀與此相比,都顯得微不足道了。事實上,米開朗基羅在《Pietà》中不但表現了母子之愛,他更彰顯了上帝之愛:無論你是什麼種族、性別、出身、信仰……天父上帝的愛始終伴隨著你。耶穌平靜地躺臥在瑪利亞的懷抱中,似乎在向世人宣告:“上帝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三章16節)這就是上帝之愛,一種捨己且無私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