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
文/詩澄
從學齡前到三年級,奶奶小小的餛飩攤在我童年的記憶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了我和奶奶間那份濃得化不開的祖孫情的催化劑。
在我四歲的時候,父母因為工作而離開上海,把我寄放給爺爺奶奶撫養,留在那個老上海的貧民小區。奶奶是個地道的家庭主婦,一輩子沒有外出工作過,爺爺退休後收入少了,奶奶就發揮吃苦耐勞的勞動婦女本色,在菜場擺起了餛飩攤,貼補家用。
奶奶是個老實又精明的人,十分注重信譽,雖然只是個小本生意,卻是規規矩矩、絲毫不馬虎,她的生意經是:「少掙多掙都憑良心,寧虧自己不坑顧客。」賣餛飩可是個全憑手工的辛苦活計,每天就在菜場外邊做個早市,從清晨五點半出攤,一直到上午十點多收攤,如果有剩下沒賣完的,還得推著小車走街串巷地叫賣,直到中午才能忙完。我那時還小,很黏奶奶,整天像小尾巴似地跟著她,所以也就每天跟著那輛小推車出攤收攤,進出菜場、走遍附近小巷。
記得每天凌晨三點,奶奶就得去肉食批發市場排隊買肉,去晚了就挑不到上好的、不帶皮的腿肉了,要七八分瘦、兩三分肥的那種,買好就到加工間清洗乾淨、絞成肉糜,一刻不停又趕回家準備好蔥花、香菜拌肉餡兒;肥瘦相間、新鮮粉嫩的肉糜中依次加入料酒、細鹽、綿糖、生抽,拌勻後再敲幾個雞蛋,加少許生粉,滴些許麻油繼續拌。奶奶拌肉餡兒有講究,一定是順時針200下、逆時針再200下,只多不少,因為這樣拌出來的肉餡兒才夠筋斗、夠入味;加入香香的蔥花後,奶奶會細心地分出一部分再撒上碧綠的香菜。完成了整個工序已差不多五點鐘了,奶奶就叫醒我,收拾家雜出攤!
路上經過糧店,買上當天的餛飩皮,就一切齊全了。奶奶的攤子處於菜場進出口,凡買菜的人都得經過,奶奶就每天當眾表演著她的手藝,抓起一張餛飩皮鋪在左手心,扣在餡兒盆邊沿,右手用細竹片挑起一點肉餡兒放在皮子中心,左手輕輕攏起,竹片稍稍一按,最後再一捏,成了。見她兩手左右開弓飛速操作,一氣呵成乾淨俐落,顧客們對奶奶的敏捷「身手」驚嘆不已!
我可也不閒著,安靜地在一邊埋頭苦幹──剝餛飩皮,因為新鮮買來的小餛飩皮很薄,往往黏在一起,要一張一張小心地剝開,奶奶忙不過來,所以這活兒就交給我了。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可不敢小看這份枯燥的「工作」,動作慢了跟不上奶奶包餛飩的速度,急了快了又容易不小心把皮子撕破,所以我得十分用心才行,慢慢地竟也成了熟練的老手了。隨著太陽漸漸升起,生意也絡繹不絕,一直要忙到十點左右才可以喘口氣,這時候我會從零錢盒裡數三毛錢,到旁邊的店鋪買一副大餅油條,給奶奶和我自己當早飯。稍歇片刻,收拾好攤子,繼續跟著奶奶走街串巷去,推著小車叫賣剩下的餛飩,一路回家囉!